张金平
北宋大文豪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能高产作家,几乎在所有的文学领域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一生坎坷,44岁时因“文字祸”入狱;59岁时又被奸臣陷害贬到海南岛。他虽然只活了66岁。但在养生方面却有许多独到之处,撰有《问养生》、《养生论》。《养生诀》等著作。
苏东坡根据亲身实践,创造了一套简便易行的按摩养生术。关于这还有一段趣闻。他有一位和尚朋友。法名佛印。一次,苏东坡在佛印那里谈经论道,不觉已过子夜,由于入城已晚,便索性下榻在寺中。临睡前苏东坡除去衣袖鞋袜,上床闭目盘膝而坐,过了一阵,先用右手摩擦左脚心,接着用左手摩擦右脚心。睡在对面床上的佛印见其一本正经的样子,不觉笑谑道:“学十打禅坐,默念阿弥陀。想随观音去,家中有老婆。奈何!”苏东坡张目回应道:“东坡擦脚心,并非随观音。只为明双目,世事看分明。”东坡居士所擦的脚底心,即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所在部位,按摩此穴有明目、降虚火、健足及安眠的效果。所以苏东坡把它作为每日必不可少的养生之术。
苏东坡在给朋友张方平的信中,系统地介绍了包括脚心在内的整套功法。具体做法是:天明前披衣坐床,调匀呼吸,以意念内视五脏,设想自己心、肝、脾、肺、肾分别为红、青、蓝、白、黑五色,又设想火照腹部光明洞澈,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吞咽津液,这就是所谓“打气”。接着,再辅以按摩,“以左右手按摩两足心及脐下腰间,皆达热彻一一徐摩之,使微汗出无妨,不可喘促耳。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颈,皆达热极,再摩鼻梁五至七次,梳头百余下。”
苏东坡首创的这套按摩术,可以增进人体内脏器官的活动,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尤其是对肾脏、眼睛和双脚益处更大。其后,元代的李治、清代的张大复都对他的按摩术推崇备至,说它能达到“卧不及鼾,神血清稳,梦亦无异”和“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的效果。
晚年的苏东坡尤其重视梳头养生。据说,当年苏东坡被贬惠州,陡见衰老。为了健身,他每天傍晚在月白风清之时,漫步走上一个小山岗,在山顶的石头上坐下,掏出随身携带的木梳,仰望蓝天明月,缓缓梳理头发,直到爽身适意为止。如此坚持数月,身健心朗,面色红润,与先前判若两人,才有“干梳冷快肌骨醒”的感悟。
《黄帝内经》称:“头者,精明之府”,不但穴位丰富,而且是人体经络汇集的重要部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中医认为,梳头时梳齿要经过百会,太阳、玉枕、风池等诸多穴位,经常梳头能起到刺激穴位、气血流畅、滋养头皮的作用,从而在改善人体的微循环状态中实现耳聪目明、健脑提神。这就是为什么苏东坡把勤梳发视为养生之道的缘故。
国人食粥历史悠久,粥的品种花样繁多,而豆粥素为世人青睐,不仅认识到豆粥可以饱腹充饥,而且有祛病强身之功。苏东坡对豆粥养生也情有独钟,曾赋《豆粥》诗云:“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展烟孤。地碓春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我老此生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苏氏一生喜食豆粥,在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因生活贫困。便将大米和小豆煮粥食用,其妻苦中作乐起名曰“二红饭”。他感喟道“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将食粥的神奇感觉留传给世人。正是这豆粥的养生保健作用,使苏东坡虽年逾花甲却毫无老人衰惫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