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雷
山东某大学一学院期末考试最后一道题18分: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视与主流答案相符程度给分,完全不相符得0分。事是真的,命题老师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老师”,参加考试的学生感叹:“老师太狠了!”(据《半岛都市报》报道)
在网上疯传之后,“神一样的老师”出来解释了,好消息是“翘课学生不会被扣分”,老师所命题的是“绩效管理”课程,考核的是“360度绩效管理”中的“同事相互评价”,目的是体验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检举同学。
无论老师的初衷如何,但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完全没有接受,所担心的“检举同学”的暗示作用却确实起到了。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该老师所教的“绩效管理”课程部分效果是不佳的。
教师所体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教育的意义。期末考试的题目,不只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客观地发挥着育人的渗透和影响作用。在学生中潜伏卧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打小报告,这是我国某些教师的偏好,近年来饱受批判,认为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在出考题的时候,也理应对考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一个基本评估,特别是对这种存在争议性的题目,理应先在小范围内验证信度与效度之后再作决定。从“神一样的老师”看“神一样的考题”,至少可以说该教师的育人意识是不够的。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同事相互评价”确实是“360度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有两个常识我们必须重申。第一,绩效是行为和结果的统一体,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第二,合作程度代表着员工关联绩效的高低,使用“同事相互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员工个人绩效与同事信任关系的博弈。老师简单地将“同事相互评价”的有效性,等同于与主流答案的相符程度,这本身就是对“360度绩效管理”理论的一知半解。老师一知半解地教,学生一知半解地学,将来一知半解地用,能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我们从“神一样的考题”中,看到了老师对教育创新的追求。是的,现代教育强调创新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的手段、方法,还是教育的内容,都应该结合社会实际推陈出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教育影响深远,在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摸着石头”,“石头”就是以道德的方式教授一种学生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内容。将“神一样的考题”用于试卷,本身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老师忘掉了最关键的引导语,以致让学生产生了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