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宇
【摘 要】公车改革是全社会达成的共识,公车需要改革,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治理手段,可是收效甚微。本文从公车使用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公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车改革;公车私用
一、公车使用管理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公车规模和费用居高。近年来,我国公车规模及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公车消耗远远高于国家财政对国防、科研、农业、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成为财政的重要支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350万辆公务用车,每年耗费3000亿人民币;截止2012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3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1.14亿辆,扣除公交车辆和私家车,各级政府和各单位的公车总数在4000万台以上。(2)公车私用问题严重。据群众反映,在公车使用中,存在着“3个‘1/3”说法,即办公事占
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这是我国公车的要害,也说明公车成本压缩空间有2/3之多。(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一直以来,我国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浪费。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4)汽车档次和数量有不断攀比上升之势。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公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二、公车使用管理问题的原因
(1)预算约束不严。在公车财务支出的问题,缺少必要的预算、核算和审计制度是造成公车改革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只有在财务管理方法上的源头上“截流”,控制好公车采购和编制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加强必要的财政监督,从而提高公车改革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责任不明确,管理缺乏力度。公车管理之难,不在车子,而在用车的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文件都规定了公车管理责任人,但责权利不一致,管理手段不完善、不明确,以致各单位实际管理时缺乏责任心和力度。(3)社会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我国目前的体制情形看,地方政府公车改革的动力来自于财政的压力、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公车私用滥用现象严重。另外,支付公车使用成本的纳税人没有任何话语权。(4)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公车改革需要相应的行政法规等法律政策作保障。
三、公车使用管理的改革建议
(1)明确公车改革的目标原则。有利于提高履行公务活动的办事效率,有利于降低财政交通支出成本等等。(2)公车管理与改革的措施建议。一是区别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循序渐进地推进公车管理与改革。积极探索公车改革的有效形式,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行公车管理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制订改革方案和推进措施。二是科学确定车改范围和车改对象。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需要,合理确定车改范围、车改对象和交通补贴标准。有条件实施车改的地区和部门,除省部级正职以上领导继续维持现行的专车制度,以及机要、执法等特殊部门继续保留公车外,一般均应纳入公车改革范围。其一,现任省部级副职领导暂按现行相对固定用车方式实行;其二,市、县党委书记、市长、县长,以及省直厅级单位一把手可实行保证工作用车制度;其三,中央党政机关司局级及省、市地厅级以下在职干部应逐步纳入车改;其四,市、县级人大、政协一把手根据工作需要派车或参加车改;其五,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纳入车改范围;其六,各级党政机关的离退休老干部和离退休高级领导干部,可自愿参加改革或维持现行用车制度,在车改过渡时期内,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三是合理核定交通费补贴标准。核定车改后的交通补贴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交通补贴标准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适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四是严格强化对确需保留公车的监管。严格公车编制和配置标准,明确对机要车、警车等特殊公务用车的管理主体、使用范围、监管责任和处罚规则。对执法等公车实行统一车牌标志,统一喷涂车体,统一标明使用单位和举报监督电话,便于社会监督,香港、澳门均采取这种方式。五是车改应到位。同一地区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车改方案应同时设计、同步实施,并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车改后的保留用车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六是规范旧车报废和公车购置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政府采购,以及中央规定的配置范围、配置数量和配置标准进行车辆配置,按照使用年限规定更换旧车。七是建立健全公车管理的法规制度。在公车改革中加强法制建设,使车改在法制的前提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地的公车改革,应根据国家的法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方案要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李秉坤,李晓雪.关于我国公车改革的思考[J].经济视角.2011(11):94~95
[2]潘苏春.浅析我国公车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