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纳·贝格的粗粝镜像

2013-05-30 01:05唐羽
新民周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多伦贝格奥地利

唐羽

由奥地利驻华大使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及舒茨艺术典藏共同主办的奥地利著名画家维尔纳·贝格的作品画展“从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1月19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出维尔纳·贝格创作的70多件油画及16件版画作品。

1904年维尔纳·贝格出生在莱茵山区爱伯菲尔德的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家中幼子。高中毕业后他即离开德国前往维也纳学习宏观经济学,读完博士后,分别在维也纳和慕尼黑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不过学校里的绘画老师如卡尔·斯特雷、卡尔·卡斯帕尔对他的影响有限,倒是他结交的一群朋友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群有社会责任感的朋友对文明持批判态度,拒绝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简单、真实、意义丰富的生活。于是在1931年,维尔纳与家人搬进了鲁塔农庄,住在一间简单的农舍里,在贫瘠的砾土层上种庄稼,同时近距离地观察农民的生活,建立深厚的感情。在艺术上他力图摆脱学院派影响,建立起自己的观察视角和审美理想。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尝试着将生活中那些脆弱的场景捕捉下来,还要保存下它们原本的贫穷、纯粹、自然的风貌。

从此次个展的作品可以看出,维尔纳擅长运用有力、宽、粗的线条和清晰的造型来表现自己的观察与内心感受。他采取近处取景的手法,不论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作品主题都直逼画布边沿,甚至有跳出了画框的视觉效果,同时他还能利用圆形的布局让画作达到安静、稳定的效果。这些作品的主题虽然是斯洛文尼亚——奥地利边境的风景和人物,但令人想起中国当下的现实。

木刻版画也是维尔纳的一类重要艺术形式。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象征意义强烈,而且别出心裁,从不墨守成规。虽然经过了高度的简化处理,还是能直接传达出各种体验。画面上,黑白两种基色互为边界,但那种简洁到无法再简洁的风格,准确而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完美的构图与粗犷的线条,传递出强大的人格力量与温柔的人文情怀。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他自己独一无二的绘画语言。

在多伦现代美术馆办这个展览,无意中构成一种别具意味的巧合,今天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一个历史风貌保护区域,曾经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晚年生活工作的地方。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深刻影响了青年版画艺术家的成长。就在大陆新村生活的那段日子里,他与近50位版画青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热情支持版画艺术创作。而且他将东欧的版画引进中国,不仅表达了对弱小民族反抗暴政的同情,而且也对中国的民族解放与国家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天,我们同样从维尔纳·贝格的版画中看到了他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关怀,还有抗争,当然会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与感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个曾经发生大师与青年艺术家探讨版画艺术的地方,维尔纳·贝格的版画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性访问。

维尔纳晚期的作品主题越来越凝练,手法越来越简洁,与早年清新、天真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作品呈现的是一个日薄西山、渐行渐远的乡村世界,透露的是悲悼、死亡、时光转瞬即逝的信息。这是画家身处工业时代旺盛期一种超人预感的体现,也是对人类进入这一时期从思维方式到行为准则诸方面的质问,更是农业文明与传统道德的一曲曲挽歌。

上世纪30年代,维尔纳的作品遭到了纳粹主义的排斥,被希特勒指责为“颓废主义”,画家在精神上受到严重伤害,以致后来接受精神病院的治疗。1947年维尔纳成为奥地利公民,其后的很多年他都拒绝举办展览或出售作品,本次在中国的巡展是最大规模的亮相。

猜你喜欢
多伦贝格奥地利
速滑大师顿贝格
偷画的人
多伦美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斯巴鲁车队 CRC 多伦站再续辉煌 包揽车队、车手双冠
出塞多伦自驾行
我在奥地利留学时的点点滴滴
大唐国际多伦煤化工C3分离塔吊装工程
一份保单的温暖
消防员 ——克雷恩(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