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可
《扫毒》上映一周,杀出重重包围,累计票房超过了1.5亿。要我说,换个像样点的片名,别说1.5亿,翻番都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这电影又不是真说“扫毒”,挂这么个羊头干吗?
即使导演陈木胜不说自己最喜欢的警匪片是《英雄本色》,英雄片的印记也已经很明显地打在了《扫毒》的每个角落。当年的狄龙、周润发、张国荣,如今变成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一个是犯错连累了家人盡力想要弥补,一个是看见大奸大恶之徒就想抱着手榴弹冲上去同归于尽的正义刑警,而张家辉的人生起落都很像小马哥:“我失去的东西,我要自己拿回来!”
《扫毒》不是警匪片,就像1986年的《英雄本色》,明讲假钞集团,实讲兄弟情,暗地里更是在申诉不得志的主创们蛰伏多年东山再起的雄心。一个怀才不遇的喜剧片导演,一个秃顶的过气功夫明星,一个票房毒药,一个刚刚进军影坛的偶像歌手,四个帅不起来的家伙拍出了港片史上最帅的英雄片,他们对“英雄”的定义一定不会是“开了外挂似的满身窟窿眼还屹立不倒”,而是能屈能伸、敢承认自己弱点的才是大丈夫。
所以小马哥最帅的不是他举起一张美钞来点烟,而是一瘸一拐地从车库里跳出来,吐掉叼在嘴里的半截牙签。所以《扫毒》之赞,不在于枪林弹雨我自往矣,而是承认“英雄可以输”,甚至可以不止一次地输——既输给强悍的对手,也输给自己的蠢、自大、轻敌、怯懦……
弹尽粮绝的那一刻,刘青云瘸了一条腿、张家辉一只手被斩、古天乐满嘴的牙被磕碎大半,三兄弟自知清算的时刻已到,如释重负地笑一笑,以一种毫不矫情的方式尽释前嫌,坐到深红色的沙发上,准备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决斗……那一刻,真如《英雄本色》附体。“基情四射”流行多年之后,终于再有机会见识到真正的“兄弟燃情”。
这些年来,我们对一位香港导演最高的评价似乎是:“拍出了原汁原味的港片味道。”游乃海、郑保瑞、陈木胜都受过这样的赞美。到底什么是纯正的港片味?从技术上大可以举一些正面例子:题材、角度、运镜……但反面例子也许更直接:别搞高大上的主题、别枪战正火的时候来个慢镜抒情、别动不动来个抽离的上帝视角、别忙着要求每个起承转合都合理合逻辑经得起推敲、别扯什么“走心”“接地气”……港片味的第一要务是“入世”,要把观众“带进去”,尽皆癫狂,尽是过火,但,最夸张最假的剧情里有最真的情怀。
中枪坠崖还不够,必须有个鳄鱼池在涯底接应——这样“去到尽”的,才是港片。看《扫毒》的时候,一位警察身份的观众说它:前半段够真实、后半段不现实。闻听此话,我当时就有点懵。小马哥一把枪打死一桌人科不科学?英雄片免不了夸张,但没有人会傻到对着《英雄本色》挑破绽。《扫毒》如果在前半段时已告终了,它就是一部典型的合拍片,不痛不痒——除了几位主创的香港身份证,跟香港一点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合拍片近年来颇有进步,不像刚起步那几年,双方水是水油是油互不相融。但另一方面,这些年来合拍片所取得的进步,又几乎是以港片味越来越淡为前提的。就像《中国合伙人》的成功,请问和香港有什么关系?
陈木胜跟过杜琪峰,也跟过徐克,当他安排张家辉在鏖战的百忙之中絮絮叨叨地吐槽:死老鬼!发型弄得那么丑,我早就看他不顺眼了,也不知道是找哪个烫的……我就明白了张家辉说的:“我们怀念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其实是怀念那一份‘电影感。”去年《寒战》上映时,打出的噱头是“十年来最强港产警匪片”。如今一瞧,还不及《扫毒》的一条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