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祺
近期有媒体记者在长春市街头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记者佯装旅客,向路过的人求助,请别人替自己看管行李,然后去上厕所。结果,30名市民中仅有8人愿意帮助记者。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不愿帮助记者的人,并不一定因为冷漠,更多的可能是有戒备之心,害怕被求助人给“坑”了。
以上的推测,被一份调查报告得到的数据证实,《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调查报告》在对中国7座城市的近2000名市民进行调查后得出结果:中国2011年的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氛围59.7分,已经进入了“不信任”水平,可以说到了社会信任的警戒线。
这份报告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重庆和西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背景的市民进行了调查,有意思的是,中西部城市的信任水平比东部高。
文章中分析说,城市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总体信任感越低。中国人传统的人际信任,来自对熟人社会的信任,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因为熟人圈的破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就失去支撑。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打破熟人社会,那么,人际间的不信任,就理所当然吗?
一位在美国学习半年的朋友,讲起自己的经历:到超市购物回学校路上,拎着大包小包坐在一户人家门前休息。房子里老太太走出来,提出要开车送她回到学校,她坚持不愿麻烦老太太,老太太转而邀请她进屋里喝茶休息。
这样的故事也告诉我们,陌生人社会也可以有信任,而中国眼下的社会信任危机,一定事出有因。
报告中的分析是,中国人不信任陌生人,是因为生活中太多欺骗现象,让每一个人都只好用怀疑别人的办法来保护自己。虚假广告、食品安全事故、电信诈骗、小悦悦事件、扶起老人被讹…… 这些事件给人们的心里留下太多阴影。
报告还特别提到被调查者对政府工作人员渎职或不作为的反感,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而这种反感与信任危机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