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中国人又来了。”当11月份,大连万达以相当于1.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得毕加索名作《两个小孩》之时,西方世界不少艺术产业人士,以1980年代末期看待日本买家的眼光,看待钱袋鼓鼓囊囊的中国客。
法国《费加罗》报前不久曾披露:“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有了极大增长,最高曾占艺术品行业全球销量的30%。令人吃惊的增长使这个新兴国家在2007年取代法国成为第三大市场,后来又超过英国和美国而占据第一位,现在中国的增长终于放缓了。”继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以相当于人民币2108亿元列世界第一之后,2013年预计回落到美国之后,列第二位,总量仍可观。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对艺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开张,上海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正如外高桥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环中对《新民周刊》所说:“自贸区使得国际贸易有了更健全的通道。在艺术品交易上,目前在自贸区内开展艺术品交易,有着多重利好。比如,在传统方式中,海外艺术品在境内进行展示和交易,仅港口货代、仓库停留需要2到7个工作日,但通过自贸区,当天就可以从停机坪进入艺术品保税仓库。”
那么目前,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艺术产业链以及中国的艺术生态现状到底如何呢?这是令所有艺术家和投资人关心的话题。12月12日,上海锦沧文华大酒店,一场机构收藏与艺术生态论坛将深入探讨以上问题。
而在此之前,《新民周刊》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红钻战略基金艺术总顾问、上海多伦美术馆和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沈其斌做了独家专访。1966年生于江苏宜兴的沈其斌,在艺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多有涉足,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为——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平台建设者、艺术资本孵化者、前沿思想工作者和实践者。
“把整个海洋注入一滴水”,在沈其斌位于上海军工路五维空间创意园沈馆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幅竖轴行书。12月8日上午,窗外雾气未退,室内茶香蕴藉。一袭中式对襟短衫的沈其斌娓娓道来,说出了他对当下中国艺术产业的见地,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无根的交易
《新民周刊》:中国艺术品交易总量已排世界前列,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我们的艺术生态并不是良性的,你怎么看?
沈其斌:中国艺术品拍卖交易总量,从1992年起步时2000万人民币左右,发展到2000多亿人民币。这个增加额,跟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关。但中国的艺术品交易是畸形的,就像一个人,四肢特别发达,头脑却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很多,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人才层面、行业规范层面,整个产业链条需要补强。另外,全民素质还没有跟上。整个产业链各环节间,也不是良性、健康的,而是存在着缺失和割裂。
在2000多亿的交易额中,属于传统艺术的比如书画、古玩、杂件等占92%,而现当代艺术的份额只占8%。这个数据反映的是中国的整个老百姓的思维、审美意识没有跟上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还停留在传统情结当中,停留在老祖宗那里,就像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用着手机互联网,却说着文言文,好奇怪。这说明整个民众的审美更新不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艺术上的发展滞后了。庞大的交易额,更说明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价值观,也只有一个字——钱,文化艺术本身被扭曲了、物化了。
我们看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其传统艺术在艺术消费中只占约20%,而我们是92%;其现当代作品占消费总额的约80%,我们是8%。就拿印象派作品为例,对西方来说,鼎盛于19世纪中晚期的印象派,已经属于古典作品,20世纪它在艺术品交易中所占比重很大,现在下降到2.5%左右。而在中国,比印象派出现更早的书画、瓷器、玉器依然是交易主打。
从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艺术生态的严重滞后。表面看,我们的艺术品交易额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了,而交易品类所占百分比,却说明了潜藏的问题——中国社会完成现代性转型困难重重!和制度转型、经济转型一样,人的文化艺术审美转型,也是社会现代性转型的重要组成,毕竟社会最核心的还是人。我们社会的审美意识远未更新,还停留在古典阶段,跟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脱节。
《新民周刊》:那么,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什么问题?
沈其斌:也是畸形。中国艺术品交易2000多亿中,大约50%来自拍卖等二级市场,其他一级市场比如博览会等占50%。拍卖一枝独秀,这种现象很不健康。一个健康的艺术品市场,一级市场应该是主流,占到80%左右。中国艺术品交易中,拍卖如此厉害,说明什么?说明业内投机心态严重,急功近利,急于套现,而不是以收藏为目的。这就不是作为藏家来收藏艺术品,而变成倒爷了。
当然,拍卖本身无可非议。只不過中国的艺术品交易额能迅速超越欧美,其实是没有沉淀,就像一朵蘑菇云,上面很大,下面很小,没有基础。当然,下面水很深,水分很大。这也算一个文化奇观了。
我们看法国。在法国,拍卖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拍卖师是公务员,就像法官一样,是终身制的。并且,法国的艺术品拍卖非常严格,有相关的委员会对艺术品的真伪进行审核。我们这里,却发生拍卖行明明知道100%是假货,却照样上拍的“奇闻”,这不是在糊弄没有审美能力的有钱人,又是什么呢?
中国大大小小的拍卖行现在有500多家,如雨后春笋。我觉得,中国的拍卖市场,未来可能走美国走过的道路。美国当年也有数百家拍卖行,如今只剩几十家,最有名的也就是苏富比了。
另外,中国的艺术产业链不健全。像艺术品保险、物流、评估、质押、与金融对接等方面,都是割裂的,不健全的;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整个社会,对艺术品产业链的认识还不够,这就相当于人体血液循环不流畅,许多事一具体,问题就暴露。比如说在整个产业布局上,美术馆、学术机构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严格讲,美术馆应该位处产业链的顶端,对学术价值进行评定,对学术进行带动。可在中国市场,画廊成了市场价格定位的主导机构。市场价格绑架学术,这又是严重畸形和不健康的。
高层设计和填补空白
《新民周刊》:目前中国艺术产业链的不足之处,如何补强?
沈其斌:这需要国家制度层面的设计,包括税收、法律法规、教育等方方面面。
目前的艺术产业链,无论国家还是民众,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产业上,放在了艺术经济上,而不是艺术生态上。这个是现阶段最突出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就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引导,以及制度性的安排和设计。毕竟,民众自下而上的改变会非常缓慢,而自上而下的改变,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税收层面,对非营利性的机构,甚至整个艺术品交易领域的税收政策改变,对整个产业的拉动就会很大。就制定政策来说,我觉得,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在艺术产业相关政策制定时,除了行政人员参与之外,还要有专家参与,两者结合,才能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当然,自贸区成立后,虽然尚未找到切入口,为艺术产业铺平道路,但从宏观来说,对于艺术品进出口贸易、参与全球交易,在平台建设上已经走在了全国最前列。接下来,需要时间。
再说拍卖。我觉得国家在法律上必须保证拍卖行对作品真伪负责!当然,如果拍卖行必须承诺回购,至少上百家拍卖行死掉,但拍卖市场会更健康。否则假货泛滥,大家都在家里“做泡沫,发馒头”,甚至让拍卖行成为腐败分子套现的载体,成为洗钱的温床,那么老百姓对艺术品投资就会望而却步。我们看许多江湖行骗不被制约,一些传统书画真伪莫辨防不胜防,这都与拍卖行对艺术品真伪不负责有关。
在艺术品金融化领域,如今也遇到瓶颈很难突破。这也是因为产业链不完善,缺乏艺术品价值评估的第三方机构。如此一来,艺术品很难成为银行、保险业的标的物,艺术品也就很难进入到金融体系内。毕竟,其作为资产货币流通的依据,谁来评定呢?如今,古代书画的印鉴受到质疑,现当代作品的评定,更是无从谈起、一片空白。我看亟需国家认可的专业评定机构。有了这样的机构,市场走向成熟市场,才能像摩根大通、瑞银那样,艺术品像房子般可以抵押。总之,这个领域的空白,严重阻碍了艺术品作为继房地产、股票之后,成为第三大投资标的物的发展。
还有一点,就是队伍培养。中国在艺术生态领域,人才严重缺失。一方面,原有的艺术从业者知识结构、审美意识、产业模式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他们的国际化程度太低,无法融入到全球化的产业生态里去。国家对这样人才的培训、教育又缺失,导致行业人才梯队跟不上。
机遇和发展空间
《新民周刊》:未来艺术市场还存在怎样的发展空间?对个人投资者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沈其斌:如上说到的不足,当然反过来亦是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可以说,问题中潜藏着莫大的机遇。随着中国财富的不断创造,中产群体不断庞大,而股票、房地产等投资领域受到宏观经济的制约,艺术产业的机会就来临了。一方面,中国财富面临转型,富而求贵,有钱了以后,就要玩品位,提升自己的审美需求与修养;另一方面,资本总得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可以说,艺术品投资收藏,未来需求数量极其庞大!
未来,许多个人艺术品投资者转变投资模式,通过购买艺术品基金等来确保投资。只要艺术品投资的氛围越来越浓,对机构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比如杭州的“天仁合艺”,作为艺术品理财的第三方机构,以培养收藏家和发行艺术品基金为主要模式;以专家团队确保基金产品的专业性。而投资者只有真金白银扔进去,才会去学习。哪怕是委托相关机构来进行艺术品投资,他也一定会关注,去学习。只要出现这样的投资群体,就会有效促进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这就是通过消费推行价值观。要知道,单纯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第三方机构也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经过十年左右的洗牌过程,大浪淘沙會留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而人的提升就要缓慢得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么着,社会审美意识完成提升与改变,总也要三五十年,甚至几代人。
《新民周刊》: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中国艺术产业和生态有何意义?
沈其斌:上海自贸区成立,是个机会,使得上海本身具有的优势在艺术产业得以发挥。比如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竞争力、经济底子。还有上海艺术产业大军,比如外籍人士在沪从事艺术产业的不下5万人,本土人士好几十万,当然,与北京已有的上百万人规模来比,上海的半壁江山优势早已不存。还有上海民众的观念、审美意识在全国来说,是洋气的、新潮的。海派文化,宽容、开放。上海有中华艺术宫这样的国家级美术馆,规模在全球都少见;有当代艺术馆这样在中国独一无二的所在;还有喜玛拉雅美术馆、龙美术馆、昊美术馆、外滩美术馆这样的民营美术馆。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力。未来上海在艺术生态上,要具备核心竞争力,起到产业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