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卿:
动不动就把社会问题的根源归咎为制度,似乎“制度一改,好事自然来”!这是一种浅薄,也是懒惰!一个简单的反问是:如果你设想的制度这么好,为什么它就这么难变成现实?在经济学分析中,制度根本不是第一层次的约束条件,第一层次是地理和资源禀赋,第二层次是社会结构,也许第三层次可以谈到制度。
@我是西蒙周:【全民腐败】当今社会,正是人人都要踮起脚尖、生怕自己吃亏的时代。当少部分人为非作歹、巧取豪夺、侵占别人利益时,因法治不彰,你无法有效制止他们,你就只有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小处讲,你在趋利避害;从大处讲,它必然促使这个社会一天天地烂下去。
@金融家微博: 【王石:我们不是黑人和白人,我们是农民和城里人】我们知道美国在1960年代黑人的民权运动,就是黑人和白人有同等的权利,同等坐车、上学、去餐馆吃饭,这是最基本的,是你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在中国何尝不是呢?我们不是黑人和白人,我们是农民和城里人。一个是一等公民,一个是二等公民。
@石康:为了使家庭成为避风港,中国父母最终纷纷利用本能,把孩子教育成与他们类似,从而成功地克服了来自遥远的国际社会的影响。地理上的距离是绝对的。你母亲为你做上10顿饭,就能抵得上一本世界名著,前者直指感情而不是理智,最终你发现血浓于水,猪倌儿的孩子奋斗成功当上县长后同样不爱洗脚爱说谎。
@陈江:中年人总是提醒年轻人:生活比你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而老年人往往告诉中年人:生活比你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我们总是渴望着“有深度”,然而深度往往带来忧郁。快乐来源于浅薄,这种浅薄不是无知,不是轻浮,而是在纷繁人世浸淫半生后依然能保持本真。生活在表层,其实最快乐。
@刘墉:20几岁,毕业证书是你的文凭;30几岁,工作经验是你的文凭;40几岁,事业成就是你的文凭。就算顶尖大学毕业,一张纸又能管用几年?不能与时俱进温故知新,还是可能被社会死当。好汉不提当年勇,数风流,不必回首,只看今朝!
@薛兆丰:不满现状,是人天性。把现状骂得越臭,仿佛显得自己越高远。说什么春秋时代,中国人是用脑看世界,今天的人是跪着看世界。问问自己愿意投胎到哪个年代吧。参观完故宫,我连做皇帝的兴趣都没有了。我可不愿意用春秋时代的脑子看世界,我要当个2010后!
@徐小平:参加一个会议讲兴趣与事业的关系:兴趣就是事业,是人生的原动力—人人都有好奇心、求知欲,它们是兴趣的起点;兴趣升温就是激情,激情固化就是我们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不蕴含并燃烧着个人兴趣、激情的理想是别人的“理想”,为你并不认同的理想奋斗,是被绑架的人生。你的兴趣是什么?
5月25日,“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着“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网友大量转发该微博,并“人肉”出丁锦昊是一位中学生。国人类似的不文明行为在国内外屡屡发生,旅游界人士也呼吁,国人应有文明旅游的共识。
@丁来峰: 【丁锦昊“到此一游”反思】如果我们强拆了古都城墙都没有道歉,如果我们夷平了千年古刹都没有道歉,如果我们推倒了万人坑纪念碑都没有道歉,如果我们破坏了文物古建都没有道歉,如果我们污染了名胜遗迹都没有道歉……我们还有什么脸要求一个涂鸦的孩子道歉?
@俞敏洪:到中国每一个旅游点,都有“到此一游”的字样。在国外写了大家知道羞耻,为什么在国内就不知道羞耻呢?我们应该学会先爱护自己的文物,应该懂得在自己脸上写字也是羞耻。孩子可以原谅,大人应该进步。
@方汉奇:中國人在公共场所题个字什么的,是一种文化传统。高档一点是题诗。唐人就有“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的说法,也还有过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佳话。中档的是题字。低档的就只剩下“到此一游”了。这是缺乏传播媒介时代的产物,如今各种媒介并存,交流手段充分,就不该再做这种有损文物的勾当了。
@曾奇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想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最自然的是吃喝拉撒,做代谢的工具,了其一生。还有立言立身立德之类。最残酷的“到此一游”,是杀人无数,以能操纵别人生死的世俗权力,使自己幻觉般地认为也可以操纵自己的生死。这样的恶魔,并不是仅在历史中。好在死神无情,风景区刀刻的字迹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