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王明阳,崔向东
太行山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评价及对策
蒋雪1,王明阳2,崔向东3
(1.修武县林业局,河南 45435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712100;3.国有焦作林场,河南 454000)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太行山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有14种珍稀濒危植物,对其保存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评价;对策
焦作市位于豫西北,山丘区面积86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1.5%;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75~671 mm,无霜期219~231 d,水、气、热同步,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山区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多为天然次生林、落叶灌丛及部分人工林。野生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及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状况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护野生植物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根据调查和查阅资料,焦作市太行山区有珍稀、濒危植物14种,隶属于14属,14科,按类别可分为渐濒8种、稀有6种,按保护级别分为二级保护3种,三级保护11种,其保存现状均是原址保存,详见表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亲近的习性越来越强,回归自然的心境愈演愈烈,组成自然的山水、树木及花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境在回归自然的意境中,逐步受到改变和威胁,但人们对其保存的认识只停留在口头,开发利用的保存也只是在纸上的保存,或只开发利用,根本不注重保护,只为眼前利益,保护意识薄弱。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只是一般的原生态原址保存。
评价的目的就是对珍稀濒危物种保存的认可,评价的方法分为三个级别:一是只在原址保存原生态保存的为一般;二是在原址保存且建立原址保存繁育区,开展人工繁育保存的为良好;三是既在原址保存,又建立异地保存基因库,进行培育的为优。焦作市太行山区14种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评价为一般。
根据调查和资料查阅统计分析,由于受地理区域和生态环境的制约,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的分布类型主要有群集型、零散型和极少型。
是指种群成丛或片状分布类型。多分布于海拔1 200 m以上的山沟或阴坡山脊,形成片林,如山白树、领春木等,是组成山沟杂木林的主要伴生树种。核桃楸生于海拔1 000~1 400 m的山沟、山脊,组成杂木林的伴生树种。猬实生于海拔800~1 200 m山坡林下,为主要灌木。太行花多生于海拔1 000 m左右阴坡林缘、灌丛下,形成片状草本层。
是指在林区零星分布类型。如连香树、天麻、紫斑牡丹等。
是指种群分布极少见的分布类型。如刺五加、水曲柳等。
表1 焦作市太行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调查评价
濒危植物的产生,是生态系统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竟争中有物种灭亡,新物种产生,然而这种消亡是非常缓慢的,且不易被人们察觉。本区域珍稀濒危植物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有些种类处于濒危境地。除历史原因和地理分布以外,主要是人为砍伐森林、开荒垦殖、过度开发利用等。
第四纪冰川之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南移或灭绝,温带性质或旱生型植物侵入,而植物本身又是原始类型,雌雄异株,缺乏授粉,致使天然更新困难,加之有些物种如剌五加等主产我国东北,河南北部为延伸边缘地区,种群数量本来较少,呈零星分布,导致单株自花授粉,不能健壮繁育后代,且没有其他保护措施,造成种群数量逐年减少。
稳定的森林生境是一个封闭的植物群落,具有适宜的层次结构和种群生长的生态环境。砍伐森林与开荒垦殖就是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的过程。首先是原来森林生态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乔木树种被砍伐变疏林或喜光灌丛,基本改变了物种的生态环境,有些物种因生态环境的不适宜而被替代,尤其是烧林开荒垦殖,对物种灭绝更为严重。砍伐森林,对雌雄异株的植物种类,造成天然搭配失调,使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甚至处于濒危、灭绝状态。
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采挖,就是对资源的毁灭。如传统中药的天麻和紫斑牡丹均为天然野生,其繁殖能力本身有限,加之长期无序采挖,致使资源分布逐步减少,由原来的片状分布或群集分布逐渐变为散生或零星分布,使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物种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植物生命的根本。每一种珍稀濒危植物都有各自独特的生长环境,在特定的生境中与其他植物之间构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和群落关系。一旦这些生长环境和关系被破坏,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也随之减少或消失。只有切实保护物种生长的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长期稳定地保存和发展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
一是根据珍稀濒危植物各自独特的生态区位,以天然分布为前提,以适生区为基础,对珍稀濒危植物建立原地保存基因库,以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保存一定数量的植株个体促进种群的健壮发展;二是根据珍稀濒危物种的个体特性、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研究利用前景,加大建立异地珍稀濒危物种异地保存基因库,为研究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和物质保证。
建立珍稀濒危植物的科技管理档案,开展系统研究,探索珍稀濒危的生态关系和内在因素,为发展、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植物提供理论基础。
系统调查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海拔幅度、种群大小、数量、年龄结构、出现群落的类型以及在各群落中的地位、种间关系、生长规律,探索最佳生态区位。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良种选育研究,一是选育自然分布优良类型按常规育种,培育优良品种、类型;二是采用辐射育种的方法筛选优良品种、类型,为珍稀、濒危植物发展提供良种。
一是积极宣传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及条例,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重大意义;二是以标本、图片、讲座及科教片等形式,深入学校、社区进行珍稀濒危植物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三是提高专业保护队伍的责任和意识,确保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存和发展。
[1] 宋朝枢,瞿文元.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 辛泽华,张子健,范喜梅. 焦作植物志[M].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3] 樊万选,朱桂香,王学云. 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论[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013-07-15
蒋雪(1973-),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及管理工作。
S 759.94
B
1003-2630(2013)03-0052-03
(责任编辑:王团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