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卫平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在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不够,尽管自己竭尽全力,但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情理交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在教学中只抽象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客观、理智的角度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是不会达到教学目的的,只有坚持理智与情感相交融的原则,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动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1.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课的开头,犹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新颖别致的导课,就像一块无形的磁石,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住。如在讲“日本”一课时,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开头:“我国唐朝鉴真和尚曾经六次东渡哪个国家?(日本)今天我们也来一起东渡一次日本好不好?”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一堂课有了好的开端。
2.引入趣味知识和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适时引入一些趣味的知识和语言,使讲授内容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为形象地说明某一地理事物,教师还可借助生动的语言。在讲“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唐诗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而“马前桃花马后雪”同样夸张地表现了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景观的差异。
二、实行教学民主,请学生参与教学
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我们更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尽快从重“教”轻“学”转到“教”“学”并重上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眼看、耳听,而且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1.少讲精讲,留有余地
在教学中,往往有很多老师总怕学生听不懂,怕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怕学生课后不认真看书,因此讲课面面俱到。由于学习的很大一部分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无形之中产生“学好是老师教得好,学差是老师教得差”的观点。老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越懒;而学生越懒,老师就讲得越多越细,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课堂上“话不要说尽,意不要表足”,要留下一定的自学内容和时间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的余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用自己头脑的联想和思考来填充。
2.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课堂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好像也不错。但课下一练习,学生就不会了,这主要是老师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因此不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为此,教师课前应巧妙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常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古人云:“学贵有疑,方有所获。”通过反复推敲、琢磨,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更扎实、更牢固。
三、尊重爱护学生,密切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既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书育人,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了搞好教学,老师与学生应加强联系,沟通信息,增进了解和友谊,老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学生好学好问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归根到底,“教”是为了“学”。在教学中,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相信依靠学生,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密切师生关系,与学生交知心朋友,形成尊师爱生、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荣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