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林
就个人知识的狭隘性和实践的局限性来说,学习永远是首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深刻领会以上指示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是对青年学生的要求,也是包括教师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任务。理论学习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防止“走过场”,就必须做到“五度”。
一、学习时间的“长度”
要搞好理论学习,就要保证合理的时间投入。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已成为终生的事业,个人理论学习已成为终生的任务,不能认为学习理论只是小青年的事,只是青年学生的事,与我何干?
其次,要保证和珍惜集中学习的时间。过去几年,讲学习的文件发了不少,但真正沉下去抓紧学习的人有多少?有的人听说要学习,借口工作忙,躲着就跑,仿佛集中学习就是浪费了他的宝贵时间。
恰恰相反,由于平时忙于日常事务,很大挤出这么大一块时间来系统地学习,应该充分利用这宝贵的学习时间,来给自己在理论水平方面“充电”。最后,要做到平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习理论。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习相关理论。
二、学习内容的“宽度”
考虑到个人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只能有选择地学习,因此必须把握理论学习的点、线、面的宽度。第一,理论学习的“点”。即每个人要首先学习与自己本职工作直接相关的有关理论,不仅要努力弄懂弄透,而且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果总是喜欢照搬别人的东西,不重视研究,不重视创新,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第二,理论学习的“线”。根据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既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又处于前后相继的联系之中,它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向未来的事物发展而去。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重要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理论学习的纵线;又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这是理论学习的横线;还要重视各学科、各领域交叉理论的学习,这是理论学习中的斜线。通过纵横交错的学习,使自己形成“米”字型的知识结构,这既是教育者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也顺应了目前正在进行的“3+X”或“3+综合”等高考改革的需要,有利于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第三,理论学习的“面”。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党中央向我们每个人提出的理论学习的共同内容和要求,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创新人才素质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理论学习的“高度”
要使自己通过理论学习,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的“高度”。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保证理论学习“高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联系最新理论来学习。
如联系江泽民同志“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双思”精神来学习;联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要求来学习;联系如何搞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精神来学习;联系“十五”计划把发展作为主题,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精神来学习等等。再次,要联系最新的实际来学习。要联系变化发展的最新实际,如联系反“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联系成克杰、胡长清案件,联系正在推进的西部大开发等热点问题。要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这样才能永葆理论学习的青春。
四、深入实际的“深度”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学习要深入实际,不是仅仅拿一些实际来验证理论那么简单,必须要有深入实际的“深度”。首先,“深入”在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上。
通过学习,使自己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但现在的学习,真正沉下去学习的人有多少?真正通过学习在工作上有所进步的人又有多少?有的人虽然参加了学习,但世界观根本得不到改造,也就更谈不上用所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出现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两张皮”现象,甚至出现如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那样,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根本未参加“三讲”学习,却能获得“三讲”过关的总结评语。
其次,“深入”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的行动中。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地指导自己的行动,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不断地理解、不断地应用,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由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如果静止地看问题,满足于已有的知识,那必然被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所淘汰。最后,教育者不仅自己要努力做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指导他人(如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厚”。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更要着重提高被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