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东 殷萌
摘要:金融创业人才是金融领域的新兴群体,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中心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将金融领域内的新兴技术快速运用到实践当中,克服传统金融业的弊端,实行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有效地加速了金融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难的现状,促进了金融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开展对金融创业人才的心理研究对促进金融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人才;创业心理研究;金融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01-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是针对金融抑制现象,提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指出金融压抑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人才的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际金融体制没有改革之前,很多银行存在收费过高的现象,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另外服务意识差,没有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限制了一些企业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银行家没有长远的意识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真正理解金融行业是支持性行业。面对这一时代背景,一些金融专业人才另辟蹊径,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我国,目前许多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还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尚未脱胎于过去行政依附式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经营决策能力差,管理技能差,市场经验匮乏,用人能力差,业务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过度依靠向上级行要条件、要政策。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只是对上级行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客户和职工负责。这严重影响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命力,没有起到金融业资金支持的作用。同时,中国的银行体系存贷差过大,央行发布的2006年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存贷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截至2006年年底已达10.97万亿元。巨额的存贷差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双重矛盾的客观存在,反映了投融资渠道的不畅,需要金融创新来解决。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金融创业人才和金融创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障碍。以上海为例,创设金融创业类企业门槛高、手续烦琐,在美国注册一个投资顾问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仅需要1日元;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垄断等背景下,一些金融创业的新业态还不被大众认知,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与体系尚不完善,新进的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势单力薄,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在规则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场参与主体的歧视排挤。
二、金融创业人才的心理特征
创业行为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的概念最早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去执行”。后来,创业者主要指从事组织、管理商业及承担商业风险的个体。近些年来,创业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创业者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商业头脑的发明者或开创者,他们能够识别机会,并把这些机会转化为商业化创意;他们付出努力,投入资金、经验和技术,承担实现创业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追求创业成功的回报。大量的学者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达成了一个共识:成功的优秀创业者的创业目的并非纯粹追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社会提供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或服务,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以精神财富。创业者的经历、生存环境等背景差异较大,创业动机、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具有独特的才能或技术,但往往也都有自身的弱点。不过,能够投身创业并获得成功,创业者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对于金融创业者而言,其心理特征与普通创业者存在一定共性,但因其行业特殊性又存在着其特殊的心理特质。
(一)创业认知角度
创业者的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创业者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一贯方式,创业者个体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错误、片面、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和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源,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障碍。
D.Ray Bagby,Leslie E.Pallch and Phil E.Stetz研究了创业者的认知态度。他们对752位小公司的所有者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创业者对待信息的态度比其他人更有活力,更加努力的寻求机会,更有发展的潜能。创业是一个机遇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并存的过程,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将直接决定了创业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
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在认知方式上表现出:一是宏观思维。鉴于金融创业企业的特殊性,金融创业人才要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谋取生存。在把握宏观的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企业发展,这样企业才能长足发展。二是平衡思维。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力求将不平衡的事情平衡下来,“把大事化小”。金融创业者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内外矛盾,包括内部企业发展及外部经济形势的双重矛盾,就必须确立平衡思维。
(三)创业胜任力角度
Thomas和Theresa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个高水平的个人特质,包括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识等,也可以被认为是创业者成功地在组织中执行工作的所有创业能力。
冯华和杜红提出创业胜任力是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
创业胜任力是金融创业者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金融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能够未雨绸缪、把握机会,具有系统思维、创新思维、透视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品质与素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条件下,创新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是金融创业人才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因为金融创业本身就是对金融创新的一种。近期有研究认为,机会是经济系统内各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市场力量变化导致的非均衡状态引发的未满足需求、未解决问题或低效率过程等现象的产物,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客观存在的市场机会并转化为能为市场创造新价值的新组织,因此,感知创业机会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三)特质角度
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表现一个人人格的特点的行为倾向。研究发现,成功的创业者之间,总是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则提出了创业者“十大财富品质”。他认为,作为成功的创业者,100位中国内地最大的富豪共同的品质有十项,诚信列于十大财富品质排行榜之首,其次分别是把握机遇、创新、务实、终身学习、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和冒险。
对于金融创业人才,他们具有和普通创业者相同的特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金融创业者身上有着区别于普通创业者的特质,他们掌握着过硬的金融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能够将金融领域内的新兴技术快速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加速金融资源的集聚和配置,有效推动金融资本和实体产业的黏合。他们拥有着系统、逆向、透视的思维能力,以及把握经济走向和局势的能力水平。‘(四)创业动机角度
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Solymossy实证研究提出九种创业动机影响因素,郎工作满意度、社会地位、经济需要、权力、健康、成就、独立、机会和职业稳定性。金融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可分为:一是内在欲望:实现远大目标、追求崇高荣誉、获得人生自由;二是受他人的影响,包括创业楷模、家族人士、同乡同学;三是社会背景:金融业逐步改革创新,金融创业政策相对放宽,发展金融行业创业前景可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向高发展,在某一时刻,最具有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个体意识,成为个体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由不同层次需求引发的创业动机,就需要创业者具备不同标准的素质和特点,随着创业进程的不断深入,创业者本身又需要不断的自身学习和调整㈣。
五道口是金融圈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俗称,五道口聚集了中国金融界当时几乎全部的精英,其中既包括备受尊敬的学界前辈如陈岱孙、金融学术界泰斗黄达、当时最著名的市场经济学家厉以宁,也包括像刘鸿儒以及人行各司的司长,当然还有人总行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批国际金融大师在这个简陋的学校,向未来中国的金融创新者们介绍当时金融领域的最新潮流。刘鸿儒说他们毕业正赶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一轮金融改革与创新大潮。从一所充满创新精神的学校,学了一大堆改变现实的理论出来,很快投身到即将展开的金融创新战场这样的路径选择,在逻辑上非常合拍,气质上很是适配。当时他们在五道口学到的东西是超前的,在中国前所未有。他们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他们自然会走在前列。因为有使命感及对国家有责任心,所以他们能不断地创新。
因此,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五道口”金融业人才来说,他们的创业动机主要是掌握了当时金融领域的最新理论与思想,在一轮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大潮中抓住机会,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进程。
(五)创业价值观角度
张进辅教授认为,创业价值观可以从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价值手段和创业价值评价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其中创业价值目标包括社会利他(指通过创业来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谋福利)、利益实惠(指通过过创业来获得物质方面的利益)、名声虚荣(指通过创业获得声誉,面子上的满足)、自我发展(通过创业使自我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健全)、精神追求(指通过创业来获得纯精神上的满足)。
金融创业人才在创业价值观上体现在:一是创新创业的价值观:金融创业者往往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从冲破原有的金融经济弊端,勇于变革,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金融体制、金融理论。二是民本主义价值观:金融行业是一个收入差距极大的行业,优秀的金融创业人才不是以敛钱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他们在价值观上保持着良心与良知。说实话,干实事,这不仅是金融企业家的一种“行为方式”,更应成为一种价值标准。
(六)创业自我效能感角度
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管理领域相结合,被重新定义了一个名词为创业自我效能感(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 ESE),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和创业相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自我效能感(self—etcacy)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班杜拉认为L13 J,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行为的选择和坚持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愿意接受富于挑战性的任务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相反。
调查表明,成功的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具有更好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坚信自己的创业能够成功,有着较高的成就动机。“1985年到1992年这一段是金融机构的黄金扩张时期。那个时候他们(五道口的毕业生)都很有冲动,人人都有想法去办一个机构,很多大行大证券公司也都想办分支机构。”唐旭回忆道。
三、发展与展望
就目前心理学研究来讲,对创业心理的研究不多,而且都处于对创业者心理特质的分析,没有深入研究创业者创业心理的相关研究,对金融创业人才的心理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变革的开展,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开展对金融创业者的心理研究势必会对金融家向企业家转变、促进金融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政府应着力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完善金融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制定和健全有利于金融创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为金融创业人才和金融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税制结构,做好归国金融创业人才的保障工作。
另外,金融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机制是经济增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金融机构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都在运筹金融创新人才的开发与配置,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国面对知识经济、加入Wm、经济全球化还应制定相应的金融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政策。例如,实施人才战略,创造宽松环境,加强对金融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建立健全培养选拔金融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等,促进我国金融业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