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花
摘要: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演进、学术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关系,阐述了作为大学生优势资本的学术资本,何以能转化成为促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势资源的相关思考。突出了大学生可资利用的优势资源或智力资本之于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立业的研究视界。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资本;创业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2-099-02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性课题。不仅成为高等教育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不少学界人士纷纷主张从宏观政策引导、社会环境支持和加强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等层面,提供旨在促成就业创业的系统性教育与培训,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或创新创业实践,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立业,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与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者的更高素质要求,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难题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问题上,仍有不少困难或问题。基于此,拓展创业研究视界,探寻出既能彰显大学之核心特质,又能全力推进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之路,对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一、历史回眸:大学毕业生就业演进与发展
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一样,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精英化高等教育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改革历程相伴而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分配或安排“就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分配与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演进和发展。过去基本依赖或依附于国家“分配或安排”就业的时代已然退出历史舞台,转而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国家“分配”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相结合之境。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心态与就业能力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事实上,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转向,建基于知识或学术资本的自主创业立业已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势所趋。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职业角色需要重新做出诠释,职业与就业需要重新奠基于一个新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而言之,在建构新的就业体系进程中,应该弱化对国家等外力的依赖或依附,走向自主创业立业的开拓发展之境。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的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此而言,当代大学生就业体系重构值得我们聚焦与躬行。
二、学术资本:大学生创业可资利用的优势资本
笔者以为,学术资本指个人所具备的学识、才干、技能和资历,是由教育、知识、能力和学术经验等积淀而成的典型的文化资本。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术资本是以其专业学识为基底,以综合的学术素养为核心的资本,是一种以教育资质的形式转换而成的文化资本。它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大学生学术资本外显为一定的学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内隐为自觉的学术意识、敏锐的学术思路、独特宽广的学术视野、崇尚真理的学术价值追求、高度的学术责任心或使命感、健康的学术道德、富于理性反思与批判、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富有创见的学术品位和严谨治学、崇尚真理、不懈探索的学者气质和全面综合的学术修养。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培养和训练其自主职业开发能力或创新创业能力,仅仅拥有由相关专业学识、能力和综合学术素养等构成的学术资本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能够利用资本、运作资本,以充分发挥自身学术资本的资源优势,显现学术资本效能。
学术资本主要是在个人的学术性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做学问”或“搞研究”的大学学术生活和学术性实践,对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足以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诸多因素中,学术资本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可资依赖的、极具优势的智力资本。因为,相较于其他社会资本而言,学术资本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开拓大学生的创业视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训练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路径探寻:学术资本促成大学生学术创业的可能之思
一定意义上,要显现和发挥学术资本之于大学生创业立业的作用,就必须探寻学术资本化的可行之路。学术资本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生产和转化方式,学术资本的转化和应用是学术资本化的主要形式。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术资本化是学生将拥有的知识、能力或学术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参与知识生产或转化的方式来获取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将知识资本或学术资本转化为可资依赖的创新创业资本,进而以创新创业资本来实现创业立业的过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学术资本化,说到底,就是让大学生实现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角色转换,从而以其优势的学术资本促成创业立业。
(一)创业前提——以创新创业理念,帮助学生树创业之志
要创业立业,首先就要有创业主体自觉的创业意识。同理,大学生创业立业,是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为前提条件的。没有主体自觉的创业意识,创业立业或自主职业开发就成为没有内在动力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建基于学术资本的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等的内在的拥有,变成他们自主创新创业的责任、使命和愿望,引导他们进入“创业”与“怎样创业”的统一理解的意识状态中。一方面,更新观念理念,强化“学业”为“创业”奠基和“学用致创”的意识,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转变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由培养“接受型就业”人才向培养“自主创业立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的转变,使大学毕业生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创业型”发展。另一方面,构建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架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创新性学习与实践;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中,引导学生以学术创新意识或学术性视野,唤起创业意识,激发创业之需,启迪创业之思,树立创业发展之志;奠定创业认知基础,培养发现、捕获或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创业关键——在学术资本的转化或应用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之能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结合专业教学,指导或引导学生在感受和体悟“做学问”或“搞研究”的学者生活中,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以培育学生参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的意识;结合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性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把创业项目设计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环节或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发展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以自觉、明敏的学术性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需求一以创业之“欲”,寻获创业之“机”;以宽广而独特的学术性视野,拓展学生的创业思路或视界——以创业之“思”,找准创业之“门”;以富于创见而理性的学术性见地,帮助学生把握创业之要一以创业之“要”,探明创业之“路”;以广博专深的学识境界或智识水平,训练学生创业的胆识与谋略一以创业之“识”,铺就创业之“底”;以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学术性能力,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之“能”,坚实创业之“功”;以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学术性精神,培养或训练学生的创业意志——以创业之“志”,攻克创业之“难”;以全面、综合的学术性素养,促学生创业能力提升一以“创业”之“境”,通达“创业”之“途”。
(三)创业深义——引导学生走自主发展之路,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现代大学已然站在了社会中心的显要地位,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多样化功能,逻辑地要求作为社会中坚和高级知识分子主导群体的大学生,切实担当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就现实层面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立业,旨在有效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高校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就更深层面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立业,走自强自立、自主发展之路,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开拓进取之心,而且对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责任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创业教育的深层要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发挥其优势的学术资本意识和学术资本转化意识,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立业之路,发展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不仅是关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能力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