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法 王志东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作为语言,本身就是为了交流。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英语课程们 工具性 人文性 应用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作为语言,本身就是为了交流。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这句话,就是说要掌握英语这个工具,这就是它工具性的属性,工具性的目标。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实施好这双重性质,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
上学期我所承担的是初一。对我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比教给学生知识更加重要。
我们学校是一个山区学校,位于潍坊、青岛、日照三市的交汇地带,这里山清水秀,但是文化底蕴十分匮乏,人们的思想较为落后,接近半数的家庭还未脱贫,读书无用论十分流行。师资力量的短缺也制约了英语教学的进行,加上部分教师的急功近利思想,使得他们没有遵循语言规律进行教学,泯灭了孩子的对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到初中时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模块是 The Spring Festival(新教材中已经放到了上册最后一模块)。 这个话题对学生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在进行教学时,提前安排学生对这个话题进行材料的搜集,比如有关春节的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差异、饮食习惯等等,通过课堂上的个人展示、小组竞赛等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及素养,然后再进行拓展,把我们的春节与外国的圣诞节进行比较,了解我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实际教学中,英语的工具性也无时无刻的展示着。无论是Unit 1 的听说课,还是Unit 2 的读写课,无时无刻的进行着交流与运用。
当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这也是人文性的体现之一。而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以“用英语进行交流”为前提。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果说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理念),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经师”;那么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人师”。因为新版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对英语教师的身份也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老师,而是用英语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老师,引领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来源于教师的人文底色的丰厚。因此,要求英语教师要在不断地为自己的专业充电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滋养心灵、性情等营养元素,获得打开眼界、视角与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启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经师人师合一”的理念,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再变成仅会考试的机器,一味充当分数的奴隶,高分低能、冷漠无情,没有理想,缺乏大志,心理失衡的一代,而是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心理健康阳光,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新版课标提出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本意或者说价值取向也就凸显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