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渝萍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中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性精神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要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是能够自豪组学习的,也是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不同的见解之间的平等讨论,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用亲切平等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互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与你沟通,资源和教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活跃的主体。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后,就会调动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也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就会产生无穷尽的力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学生求异思维
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比不提出问题的学生思维更有活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插话,发表他们不同的甚至是和老师+相反的意见。为此,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有进行思维、判断、提出问题的时间,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吸取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机会,学生才能思维活跃,自发地进行创造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的问题,一个具有思维价值和创新意识的问题,就会调动学生的思维,并通过讨论和辩解,产生众多的观点,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起来。在这种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自然而然生成。
3.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情感
创新实践能力是反映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机制。语文教学中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法的能力等。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不但要读、说、写,还要画、唱、演、做,打破长期形成的封闭式教育格局,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而动手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动手是为了强化技能,从而跟好地掌握运用知识,这也是当今我国课程改革的要点。俗话说:“心灵手巧”,反过来,“手巧”也能促进“心灵”。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验证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提高和发展。而这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纯粹的治理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情感,探求的欲望等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奇性,设计新奇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求知;“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的为他们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之成就感强一些,兴趣浓一些,同时要善于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真挚的爱,让他们在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在宽松、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