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图 Pictures_禾 刀
在武陟县城北两公里的万花庄,有神奇的青龙传说和青龙文化。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青龙宫就在这里,数百年来,香火一直旺盛,前来祈福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人们更是趋之若鹜,据说当天庙会规模有近十万人之众,是豫北地区最大的龙王庙会。
青龙宫占地50余亩,坐北面南,中轴线布局,现存古建房屋百余间,主要建筑有龙凤亭、戏楼、东西门、拜殿、东西官厅、玉皇阁、东西厢、诚心桥、后寝宫、龙圣宫、后大殿等,是人们祭祀青龙的祠庙。它最大的特点是:房上、檐上、墙上、梁上、柱上、门上、窗上、香炉上,抑或你想不到的地方,龙的形象比比皆是,无处不在。
青龙宫内现存一面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高氏家传遗言记》石碑,记录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明代永乐年间,万花庄有个高员外。一天,从外面来了一
个人,要求给他家当把式。高员外见他身材魁梧、膀阔腰圆,就答应了。时值盛夏,久旱无雨,村里家家都在忙着浇地。高员外却发现这个把式躺在家里睡大觉,心里很不高兴。他催促把式浇地,把式说:“白天太热,晚上凉快时再说吧。”可是到了晚上,高员外见把式到外面一会儿就回来了,心生疑惑。第二天,他到地里一看,自家的地真的被浇得又透又匀。惊奇之余,就回家问把式是咋回事。把式说:“俺是晚上趁天凉快时候浇的。”不久,庄稼又该浇水了。这天晚饭过后,高员外见把式往地里去了,就悄悄地跟在他后边。刚走到地里井台上,忽然发现把式不见了,只见井口上空出现一条青龙,把井里的水吸出来向地里喷吐。高员外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这才明白把式不是凡人。为了留住他,便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了他。
原来,青龙因一次行雨有误,被玉帝贬到了这里。贬谪期满,玉帝封他居于修武县北山区青龙洞,继续掌管北方降雨。高员外就在青龙居住的山区购买一处山地作为女儿的陪嫁,所收谷子作为每年祭祀之用,交粮之处名曰交粮河。久而久之,这里渐成村落,如今的修武县陪嫁妆和交粮河两村之名便由此而来。高小姐去世之后,成了龙王奶奶,托梦于亲人,凡遭遇旱灾,可前往青龙洞求雨,有求必应。
如今,在位于修武县境内的国家5A级景区青龙峡内,就有青龙洞这个景点,而陪嫁妆村就在景区之内,村内建有青龙王祠,和万花庄的青龙宫一样,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数百年来,万花庄和陪嫁妆两村村民一直如亲戚一样互相走动。至今,万花庄人到青龙峡,无论是游玩还是烧香,凭身份证就可以免费进入景区。而陪嫁妆村的村民到万花庄,不论来到谁家,都可享受到亲戚般的礼遇。
到了清代,青龙幻化成人入赘高家,为一方百姓御灾捍患的传说引起了官方的高度重视,上至道台,下至知县,无不笃信,甚至亲自主持民间的祈雨活动。光绪三年,河南遭遇大旱,而后祈雨成功的消息竟然传到了朝廷,光绪皇帝御笔亲书 “惠普中州”御匾两块,一块悬挂在万花庄青龙宫,另一块就悬挂在陪嫁妆村的青龙祠。仔细观察此匾,你便会发现匾额没有边框,“惠”字少了一横一点,成了“亩”下一“心”,“普”字中间写成了草书的“水”字。据说这是光绪皇帝自己独特的用意,“惠”字的写法表示他自己心系天下田亩,“普”字的写法代表雨露对天下苍生的重要,无边的匾额,则代表龙王之恩浩大无边。据《武陟县志》记载,慈禧太后也曾御赐一匾,上书“灵济东都”,可惜此匾已经丢失。
到万花庄,除了青龙宫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就是有“青龙故居”之称的高员外老宅。如今的万花庄,仍有高姓后人300余人。这处老宅已非旧貌,只有后人根据传说复建的青龙夫人在后院修行的家佛堂和西厢房,前院除了几棵老树,已经空无一物了。在家佛堂的东侧,有一个圆形的墓冢,这就是传说中的青龙夫人的墓冢。
走出这所院子,回头望去,“青龙故居”四个大字的门匾,在两个红灯笼之间躲躲闪闪。青龙及其夫人高小姐,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已经很难说清了。但这个流传数百年、流布数十县的传说,却因其富有人情味,依旧真实美丽,且充满神奇的色彩。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青龙王的生日。据说人们总能在万花庄的青龙宫看到两条小青蛇,传说这是青龙夫妇回家省亲来了。
从明代至今,万花庄的祈雨活动一直延续将近600年。其中尤以清末最为隆重,由官府主持,40多个村庄参与,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极为少见。青龙宫“二月二庙会”和“祈雨旧规”于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