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勇 彭景云 吴大奎 李立 徐剑良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油气勘探开发是一项多专业、多工种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由于采用甲乙方运作机制,分工极细的各乙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单独对甲方直接服务。从其运行结果来看,甲方关注的是储量、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从技术角度更加关注地质);而乙方更多关注工作量、经营收入和利润(从技术角度更加关注工程),二者在现行体制机制下,目标并不高度统一[1]。其主要问题表现在:甲方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勘探开发对象,为实现效益开发势必降低工程技术服务价格;乙方为实现经营收入和利润,势必努力完成更多工作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者缺乏有机的统一。为实现甲乙双方的共同目标及油气田的科学开发,必须共同关注“地质”,走出一条“工程地质一体化”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的路子来,从而全面提升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整体效益[2]。
油气田企业目前面临“三高三低”(“高压、高产、高含硫”和“低压、低产、低渗透”)油气田,复杂类型、非常规油气藏日益成为主要的生产对象[3];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与投资方均面临技术难度越来越大的难题,势必需要改变由一方追求工作量最大化、另一方压低成本实现地质目标“相向而行”的模式,向共同关注勘探开发效果的“服务模式”转变。地质服务于工程、工程依托于地质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内部技术资源有机调节的优势,并搭建起油田公司地质研究与现场地质之间缺失的桥梁,实现研究与工程服务的动态印证与调整,从而以无限逼近地质目标体真相,通过优化工程技术方案,实现油气藏低成本开发[4],形成相对固定投资下的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减少投资,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提倡科学钻井、快速钻井,一直是中石油倡导的理念。然而,按照常规模式各服务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大多以技术服务公司独立为业主提供服务,各专业服务公司寻求的是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以追求工作量为目的,无法从各专业“一体化”上去减少人力、物力投入,优化技术方案,获取项目整体效益的角度去实现甲乙双方效益的最大化,导致重复性交叉技术项目多,整合效果不佳,地质目标靠增大各种工作量实现,工作量上去了,单位工作量投资变少了,做了不少无用功,总体经营收入不但没有提高,利润反而下降。因此,常规工程技术服务潜藏着许多弊端,必须转变现行的服务方式和理念。
甲乙双方实现效益、目标的方式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是背离的。随着油气田管理创新的深入,在一个油气田或探区,以一定的勘探开发投入,完成相应的产能和储量地质目标,已成为油气田经营的主要模式。而传统的各专业板块“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勘探开发与钻井工程“提速、提效”的要求,需要通过共同关注地质效果,以区块工程技术服务承包,或完成产能建设目标总包的方式,高效、低耗地完成地质目标,让地质指导工程、工程反馈地质,达到综合工程技术服务利润最大化[5],最终形成创新性“工程地质一体化”运作模式,实现甲乙双方共赢的目标。
近年来,由于全行业在管理方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致使工程服务企业与油田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维护各自利益、各行其道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既不利于油气田整体的科学开采和持续发展,又不利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大多数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都是以独立经营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图1),各服务企业寻求的是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以多钻进尺和多投入劳动量为目的,不可能站在获取项目整体效益的角度去最大限度追求双赢。其结果是,虽然工作量上去了,但总体经营收入却没有提高。随着油气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技术服务型企业“单打独斗”的服务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勘探开发与钻井工程“提速、提效”的要求,因此,探索建立一个“合理投入、科学运行、二者共同关注开发效果”,使甲乙双方实现共赢的工程地质一体化“新型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川庆公司)经过多年的海外及国内区域开发实践,初步探索出“工程地质一体化”两种服务模式,即:“协作型”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和“主导型”以“EPCC”总包为核心的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为川庆公司持续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工程地质一体化”即甲乙双方紧紧围绕油气勘探开发同一目标,以地质认识为基础、以工程作业为手段,多学科、多专业相互配合,紧密跟踪,及时调整设计和认识,协助业主有效实施联合作战,快速、高效开发油气田,达到地质效果佳、工程施工成本低、规模效益好,真正实现双赢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6]。
在总结多年海外及部分国内工程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可将“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方式分为:“协作型”和“主导型”两种服务模式(图2):①“协作型”服务模式适用于甲方确定区块地质目标及方案,乙方实行工程技术服务的“局部”承包方式;②“主导型”服务模式适用是甲方确定产能目标,乙方从地质方案到工程技术服务实行“整体”总包的方式。
2.2.1 “协作型”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
该模式是指从事地质、物探、测井、油气藏工程等专业的乙方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油气勘探开发现场的工程技术服务和方案制订,以及在此服务过程的跟踪管理,实施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地质科研+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的一体化运作[7]。与此同时,工程及地质人员及时掌握现场录井、地质导向、测井、储层改造与试油、油气井生产动态资料等,一边参与现场生产管理,一边从事地质研究(图3)。
其特点及作用为:①使地质成果实时服务于生产、指导生产;②使工程作业信息能及时反馈给甲乙方地质单位,不断进行修正,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2.2.2 “协作型”服务模式应用效果
该模式川庆公司曾广泛用于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伊朗MIS、叙利亚Gbeibe、伊拉克AHDEB和哈萨克斯坦KAM等项目,具有“提升勘探开发成效、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扩大建产规模、缩短建产周期、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油气田高效开发”的特点,其应用效果显著。
1)用于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开发项目
①工程进度快。在2年内实现了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年产能规模由最初的30×108m3达到目前的55×108m3,已累计向国内供气170×108m3,受到甲乙方高度评价。
②储量大幅提升。在3年时间里完成全区主力气田的评价勘探,其中2个主力气田的储量实现翻番(超过1 000×108m3);完成全区8个主供气田的开发试采方案编制,为2013年全面供气奠定了基础。
③勘探实现新突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地质认识全面深化,油气成藏规律逐步明晰,区域勘探屡获突破,3个1 000×108m3大气区已经落实,另有3个1 000×108m3的气区初具规模。
2)用于叙利亚Gbeibe油田开发项目
中方自2004年进入至今,已完成钻井72口,油井成功率97.2%;单井产量由14t/d提高到59t/d;年产量由30×104t提高到近80×104t。
前些年在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中形成的“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近几年已逐步在国内开发区域的一些项目中得到借鉴和应用,形成了具有“川庆”特色的“单井跟踪、单井评价、地质导向,以及区块跟踪”等特色技术服务,并先后在川渝地区的震旦系、储气库、重点探井、蜀南等区块项目应用。仅以“地质导向”为例,在钻前结合地震、测井、录井、钻井、地质等进行综合研究,建立起精细地质模型,钻进中根据录井和LWD/MWD等资料,进行实时校正轨迹,作出解释评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地质导向[8]。截至2012年底,川渝地区顺利完成86口水平井的地质导向,受到业主高度评价,市场占有率从0增至25%,应用效果极其明显。
2.2.3 “主导型”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
该模式是把“EPCC”(设计、采购、施工、运行)总包项目的具体实施规则直接融入“工程地质”一体化模式中,实行油气田区块项目大包干,以服务企业总包方式统领实施全项目的“主导型”服务模式(图4)。
通过多年探索和完善,最终希望推行实施该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业主提出地质目标,确定投资总量,由工程服务企业总包完成某油气田或区块的产能建设目标,全权负责地质决策和工程决策,并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和少钻井、钻高效井,达到提升工程服务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
其特点及作用:
1)川庆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利用多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通过“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搭建起甲方研究院与现场地质之间的桥梁,对业主而言,这样可以实时修正靶区,达到少钻干井、多钻优质井的目的。
2)随着“主导型”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简称“交钥匙”工程)的推广应用,川庆公司承担“交钥匙”工程的项目将会不断增多,这样各种资源形成共同掌控的局面,可用较小的工作量获得更好的勘探开发效果,实现利润的增长。
3)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川庆公司完全能够通过行政手段,以信息化建设平台为支撑,实现区域资料、数据的资源共享[9];摒弃以统计数据、填报数据为主的传统方式;克服因单位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而带来的损耗,真正提高开发项目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4)实施“工程地质一体化”运作,能够实现油气田业主与工程服务方的有效捆绑,突破以靠感情维系的“关系型”,转变为“领袖型”企业的技术型导向。
2.2.4 “主导型”服务模式应用效果
“主导型”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在苏里格气田产能建设总包项目和塔中400×104t产能建设EPCC项目中,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苏里格气田产能建设总包项目
按照原四川石油管理局“精干、高效,不养施工队伍、不设后勤辅助”的运作模式,成立了苏里格气田项目经理部,川庆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随即成立苏里格气田项目技术支撑组,开展方案编制、勘探开发部署、现场跟踪分析、地质导向、生产动态分析等全天候、全方位的“工程地质一体化”技术支撑服务。截至2012年底,完钻井747口,静态Ⅰ+Ⅱ类井85.7%(一体化服务之前仅为65%),建成22.02×108m3年产能,累产84.54×108m3的气田生产规模,取得了较好效果。
2)塔中400×104t产能建设EPCC项目
由川庆公司主要负责承建的“塔中400×104t产能建设EPCC项目”,第一期工程的地质方案是由甲方确定的,川庆方按照“协作型”方式实施一体化服务;第二期工程由川庆方在进行详细的地质研究与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主导型”方式实施一体化服务。
川庆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成立了项目管理委员会,实行强强联合,初步打造出以“EPCC”总包为核心的“主导型”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截至2013年6月已完成塔中地区鹰山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成藏机理、控制因素等8项综合地质及开发实施方案研究;初步设计井位目标45个,批量部署开发井21口、攻关井24口;完成井位评价及井位优化18口、钻井地质设计14口、随钻跟踪研究及地质导向井3口。
同时,为全面提升“工程地质一体化”的实际应用效果,经过近一年的潜心研究,由川庆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油海外技术中心)牵头建设打造,为该项目总包配套使用的“工程地质一体化”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已初步建立,目前部分区域的地质、工程信息资料已实现远程互联共享,大大丰富了“主导型”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内涵。“主导型”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在逐渐完善、改进的基础上,一定会在国内外更多的油气田推广,将发挥出更加有利于甲乙双方共赢的巨大作用。
逐步完善和推进“工程地质一体化”服务模式,将会为川庆公司及下属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营造极大的发展空间[10]。
川庆公司历经5年整合,已发展成为一个独有的、具备地质研究和完整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链的企业。别是在50多年的勘探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高压、高产、高含硫”天然气和“低压、低产、低渗透”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地质研究及工程技术作业经验,整体工程技术实力在业界处于领先水平,为川庆公司持续推进“工程地质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步伐的加快,川庆公司确定把“川渝、长庆和新疆3个地区作为公司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的战略性“三大”基础市场;此外,随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对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海外项目的开发建设,产能建设项目将会逐年增多,中石油海外天然气技术中心和振华石油成都技术支持中心落户川庆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各工程服务企业的科研队伍及实力不断壮大,为川庆公司积极抢占海外高端市场,实施“工程地质一体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川庆公司多元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经济企业灵活的业务经营模式与川庆公司完整产业链优势和特色技术优势形成了互促共进的良好态势。依托川庆公司多元经济平台,充分发挥川庆公司多元经济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和特色技术优势,逐步由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向参与经营管理并重转变。同时,深度寻求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一个或多个海内外油气田的模式,带动川庆公司相关专业走出去。通过合作经营或自主经营油气田,为川庆公司下一步全面实施“工程地质一体化”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1)实施“工程地质一体化”是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的一种先进模式。
2)推进“工程地质一体化”,有利于工程服务企业的集约化发展;有助于破解当前勘探开发成本高、效率低、获取油气难等一系列问题;有助于川庆公司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整体服务效益全面提升。
3)创新“工程地质一体化”的两种服务模式,是加快实现川庆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它必将为川庆公司转方式、调结构和实现快速、高效、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创造出新的辉煌。
[1]陈恭洋,刘强国.录井科学的地位及专业建设构想[J].录井工程,2011,22(4):1-4.CHEN Gongyang,LIU Qiangguo.The location of mud logging subject and the ideas of its speciality[J].Logging En-gineering,2011,22(4):1-4.
[2]刘树坤,王绍祥.关于录井行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录井工程,2001,12(4):1-7.LIU Shukun,WANG Shaoxiang.Thought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gging industry[J].Logging Engineering,2001,12(4):1-7.
[3]张本全.推进阿姆河天然气项目跨越式发展[J].天然气工业,2010,30(5):1-5.ZHANG Benquan.Promote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Amu Darya natural gas project[J].Natural Gas Industry,2010,30(5):1-5.
[4]刘树坤.我国录井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录井工程,2008,19(2):1-4.LIU Shukun.The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gging technology in China[J].Logging Engineering,2008,19(2):1-4.
[5]陈清贵,杜文全.川西地区井下复杂状况识别模式研究与应用[J].录井工程,2013,24(1):50-53.CHEN Qinggui,DU Wenqua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for downhole complexity in western Sichuan[J].Logging Engineering,2013,24(1):50-53.
[6]刘德伦,罗于海,李立,等.水平井一体化地质导向在四川油气田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3,24(1):42-45.LIU Delun,LUO Yuhai,LI Li,et al.Application of integrative geosteering technology for horizontal wells in Sichuan′s oil & gas fields[J].Logging Engineering,2013,24(1):42-45.
[7]邢会民.地质录井一体化数据受理平台研究与应用[J].录井工程,2012,23(1):43-45.XING Huimin.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integrated data management platform of geological logging[J].Logging Engineering,2012,23(1):43-45.
[8]赵斌.地质录井在水平井施工中的地质导向[J].录井工程,2010,21(3):9-13.ZHAO Bin.Geologic orientation of geological logging during horizontal well operation[J].Logging Engineering,2010,21(3):9-13.
[9]马英杰.PES地层压力随钻检测评价系统及应用[J].录井工程,2010,21(4):5-8.MA Yingjie.PES while drilling formation pressur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J].Logging Engineering,2010,21(4):5-8.
[10]方锡贤.录井技术现状及空间拓展探讨[J].录井工程,2010,21(3):28-30.FANG Xixian.Mud log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discussion on its development space expansion[J].Logging Engineering,2010,21(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