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昶辉 曾湘萍 周阿红
摘 要: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创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初步的创业文化理念、组织形式和制度。同时面临高校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制度设计与创业矛盾等困境。应强化创业文化教育,立足湘西,校企联动,以优化创业文化。
关键词:湘西;高校;创业文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大潮激荡,创业文化在高校生根、发芽并形成繁荣之势。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当中,涌现出来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理念,浓郁的创业氛围,创业的思想与大学使命、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等融合在一起。
1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文化现状及特征
办学和就业压力让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更紧迫的认识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优越性,因此十分重视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湘西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 创业文化发展不均衡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虽然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相似,但创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一些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繁荣,氛围浓烈,人数较多,组织化程度较高;高校扶持力度较大,形成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机制。但是在另一些高校,因为学校自然条件、发展定位、生源差异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学校创业人数不多,创业氛围淡薄,大学创业意识不强,学生毕业之后基本上是就业。
1.2 创业文化氛围活跃,但成功率低
创业是高风险的选择,现在大学生多数为90后年青人,因普遍家庭条件与过去相比较而言得到了很大改善,父母基本能够供孩子上学并保证衣食无忧。所以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原动力很少来自现实的生活困境,更多的是对成功人士的效仿,来自家庭的鼓励,同学的鼓动。从怀化学院调查数据显示,创业意愿主要来自于家庭,占到50.16%。家长对创业所持的态度,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支持的占40.71%,一般支持的占38.86%,反对的占19.87%,无所谓占17.87%。由于创业不仅风险高,而且对人的智力、毅力、意志、耐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更多的是把想法停留在心里,而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并成功创业的则少之又少。
1.3 创业文化基础发展迅速,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创业文化与创业实践紧密联系,以创业实践作支撑产生的创业文化才能基础深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业是艰辛的磨练,对意志、智力、心智等各方面的磨砺才能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创业成功的来之不易。湘西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决定了所在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带有当地思想意识的色彩,而创业、经商理念在这一地区省份与处于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创造了非常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理念,如“等、靠、要”思想;冒险精神不足,求稳心态普遍;积累思想淡薄等等,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父母、社会传递给了学生,使许多家庭对创业存在偏见,认为创业是大学生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大学生创业者遭到社会的漠视与冷眼。
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湘西某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创业的需求:满足的有6.73%,基本满足的有14.42%,说不清的有33.65%,不满足的有46.15%,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够充分的满足自己创业的需要,这可能成为他们在创业中的一道障碍,所以学生在学校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知识,为以后的创业之路做铺垫。从以上该校的调查数据来看,满足创业需求的大学生比例很少,大部分尚不具备自主创业的自身条件。
2.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成大学生创业瓶颈
湘西少数民族地处偏远,远离经济发达的长株潭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处偏远交通运输成本较高,导致湘西地区外来商品的价格较高,增加了大学生创业成本;居民消费结构的单一,需求不旺。因此决定了“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典型特征:以小额资金投入、小门面、小团队、小收益的“四小”创业模式为主,“小额资金投入”是指投入在3万元以下,甚至有的在5000元以下,如在某校学生接手KTV只需4000元;“小门面”是指大学生没有充足的资金,多数学生创业者门面在20平米以下;“小团队”是指创业团队人数少,多则5、6人,少则一个人不等;“小收益”指利润小,甚至许多创业者亏本。
2.3 教育制度设计与创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高校学生工作活动过多、课程安排过紧与在校大学生创业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形成一定的矛盾;当时间冲突时,绝大部分教师出于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而对这些创业学生另眼相看,许多学生创业者因为无法兼顾学业与创业而被迫放弃一者。学分制是国外大学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不受学年限制地学完课程, 开发自身潜力的一种制度。但是大学管理者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害怕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所带来的大量繁琐工作和问题,在引入学分制之后仍然实行学年学分制,未能真正发掘学分制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创业者很多都不能正常毕业,其中有些学生选择自动退学,与大学教育的目的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2.4 功利主义制约大学创业文化建设
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学生当中树立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在于增强大学生合作开拓事业的创业精神,以引导大学生拥有持续创业动力和创业能力。但是一些高校没有从促进经济社会动力和大学生长久的职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对创业文化的认知有些偏差。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种种因素,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影响招生指标和招生质量的提高,学校确实面临办学和生存的压力,因此,提高办学质量和就业率成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选择,学校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就业率的一种选择和途径,以创业带动就业。目前在这些高校推展的大学生创业文化功利化色彩浓重,过于强调创业的成功率和带动的就业率,过于强调大学生创业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创业过程的关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
3 优化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文化的对策
高校应该大力发展创业文化,让创业文化在高校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创业文化成为校园主流文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让大学生创业成为主流实践之一。
3.1 强化创业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化
教育是高校的最基本职能,大学除了应该教授学生基本的书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放眼社会适用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展创业文化教育,开展创业文化教育是直接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和精神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文化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在创业理论方面:加强新生刚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刚入学就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进行一定的创业引导,把能力强,有创业意向的新生遴选出来施与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开展广泛的创业精神教育,创业精神是创业的灵魂所在,灵魂在创业的激情就不会熄。创业意味改变和冒险,创业需要具备快速的信息扑捉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具备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耐力,充满激情,拥有不怕失败、永不言败的精神;开展创业技能教育,包括与人沟通的技能,实用技能等;另一方面,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创造条件,在课程设计上安排实习和见习环节。并把培训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社会兼职,如家教、导购、派发传单等,让大学生在社会创业实践中认识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阅历,增长社会经验,为将来的创业打好基础。
3.2 完善校园创业组织建设,提高创业的组织化程度
创业组织建设是创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发地区的高校创建创业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应该采取至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因为在后发地区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单靠学生自发行为开展创业活动见效慢,因此必须从学校层面在组织上和制度上加以完善,如在政治辅导员中专门设立就业创业专干,专门负责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在各级学生会成立就业创业服务部,负责大学生创业文化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的组织等;大力扶持学校关于大学生以创业为主题的专门协会。当各个层次各个方向的组织完善之后,学校以组织工具把创业活动布置下去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同时以组织的力量引领和主导开展创业文化教育也是后发地区激发创业热情与活力的无奈之举;同时组织化的力量还能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如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创业协会就能很方便的物色工作人员;根据调查,很多好的创业团队和创意都是产生以专门的创业协会,专业的创业协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创业孵化器。
3.3 立足湘西,校企联动,助推创业文化的发展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创业的动力也是创业的瓶颈,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从创业精神角度讲市场的不完善恰恰是创业者的机会。学校层面应该积极主动的与社会对接,向政府部门就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寻求支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开展校企合作,企业是创业文化的最集中体现,通过企业的引领和带动,让大学生直接的体验实战化、市场化的竞争,在经过实战化的磨砺之后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技能、创业精神等方面都将有质的改变;学校应该着重挖掘优秀校友资源,让校友带动大学生创业。如怀化学院与该校2007级优秀校友龙青创立的树仁集团合作共同创立怀化学院树仁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实行“基金支撑—模拟培训—基地孵化—成功创业”的运行模式。学校与树仁集团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专家团队,给在校大学生进行长期而系统的创业培训,帮助大学生完成创业计划方案的制定、评估以及项目的孵化和市场运营。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载体。
3.4 坚持创业文化精神与学术标准统一,用学术思维打造创业文化精神
大学生创业往往被学校作为一种“副业”,认为是教育的一种“副产品”。其实创业精神和学术精神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创业精神和学术精神都追求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在传统观点认为,大学主要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主要职能是知识资源的传承、生产、传授和转化。但仅仅局限这一点,将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合作、法制、责任,能力等等,因此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走在前列,以大学生创业制度创新引领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文化的发展。因此,应该把创业教育融入在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中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设计,增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可拿到学分;真正和完整的落实学分制,营造大学对创业学生宽松环境,减少创业者的心理压力和代价,让创业者能兼顾创业与学业。
参考文献
[1]谭伟平、胡建、彭庆文.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0.
[2]张应军,曹腊梅.怀化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报告[J].职业规划.2011,5.
[3]娄东生.试论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J].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作者简介
曹昶辉,男,江西兴国人,云南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