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我还在爬坡”

2013-05-14 16:53周政华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48期
关键词:万隆双汇菲尔德

周政华

2013影响中国年度企业家

获奖:万隆 提名:褚时健/王小川
获奖理由★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家,73岁的他带领企业再次攀登上了新的高峰:2013年,他凭“小猪吃大猪”的气魄,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
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的曲折路途上,他完成了一个本土企业家的蜕变:从“屠夫”变身为资本玩家,在国际并购舞台上演绎了令人憧憬的“中国故事”。通过收购,他和他的企业不仅获得了一个美国企业和美国品牌,还获得了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这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义所在。
简介:
万隆,现任双汇集团董事长,双汇国际董事局主席,世界肉类协会理事,中国肉类协会常务理事、高级顾问,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吃过双汇火腿肠的人不少,但在漯河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万隆。早上8点半,距离约定采访开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到漯河城南的双汇总部大楼,在一楼大堂,70多岁的万隆和一群年轻的员工在电梯间门口排队。

自今年9月24日,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股东批准双汇并购后,万隆治下的双汇帝国,就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的猪肉生产加工商。从那以后,万隆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全国性媒体的头条新闻上。

如果不是出差,每个工作日早上8点半,万隆都会准时出现在8楼办公室。万隆的办公桌上有三样东西引人注意:一个看上去有些年头的篮球大小的地球仪,两幅分别印有万隆本人全身照和半身照的相框,相框正对着来访者位置摆放。

和万隆的对话,也正是从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球仪开始的。

“10年前就想到了国际化”

“十几年前,我就想到了要去海外买厂子了。”

2000年前后,万隆萌发海外并购念头时,双汇发展上市不过两三年,中国也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公司上市,让他看到资本的力量,找到了花少量资金办大事的杠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则启发了这个退伍军人对国际市场的想象力:“外国公司可以来中国投资,那么中国企业也能去国外买资源。”

万隆1940年出生在河南漯河农村,儿时经历过数次大饥荒,对于饥饿的记忆直到今天仍然难以忘却。政府官员们挂在嘴边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万隆的口头禅:“中国粮食供应是紧平衡,猪肉的供应更是紧中之紧,13亿张嘴,你想想得养多少猪才够吃?”

为什么是10年前才想到要“走出去”?

1984年“承包”漯河肉联厂时,万隆接下的是一个老国企的烂摊子。一头猪,三分之一的肉能被职工下班给“顺”回家。厂子经常停工待料,一年干不了3个月的活儿;资产只有400万,负债达到了500多万。那时,万隆想的只是怎么把厂子给盘活了,国际化想都不敢想。

今天,坐在近百平方米的大办公室里,万隆回忆过去双汇近30年的发展,他给总结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几千万做到二三十亿,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司上市之初的数十亿做到数百亿,第三个阶段则是并购史密斯菲尔德以后,即将迈入千亿元的门槛。

双汇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时,万隆想到了国际化的事。

“有想法,不等于马上就能做到,你总得时间成熟了,才能办。”在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之前,万隆请来了巴克莱和摩根士丹利担任并购顾问,光评估资料摞起来就有好几米厚,不过,用万隆的话说,千言万语,就是要搞清楚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债要怎么还、跨国经营怎么整合?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我就不会去买它。”访谈进行了十几分钟后,万隆拿起手边的一条毛巾,抹了一把脸,把桌上工作人员事先准备的材料,推到了一边。在他身后几乎占据一整面墙的玻璃橱柜里,全都是个人和企业接受的荣誉奖杯和奖状。

高中毕业的万隆,显然不是一个文牍主义者,但他天生就有种化繁为简的本事,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他只是在签订最终协定时,才去了趟美国。

万隆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一些管理层人员,打了20多年的交道,算得上老交情。“那时候,我们出国考察学习,首选美国。美国农业最发达。去美国,我们首选史密斯菲尔德,人家是百年老店,很多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加工商,从他们那里,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

直到今年9月底,万隆时隔数年再去美国,仍然发现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人家最大的养猪场的规模能达到30万头,一年的屠宰量超过1300万头,我们还不到他们的一半。”万隆看到的两家公司之间的更大差异是,在食品安全控制上史密斯菲尔德掌握了从田间到餐桌一整套流程。

学生并购老师,要怎么管理才好?万隆的回答,“我们没有派一个人去史密斯菲尔德。我们主张美国人管理美国的企业,我们不派人,不参与企业管理。”

在双方正式达成并购协议的近两个月后,总部设在香港的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双汇国际”),主要负责与史密斯菲尔德的沟通和管理,双方达成了财务互通交流机制。每天,史密斯菲尔德公司都会把当天的生产销售情况的报告给香港方面,双汇国际有一位副总裁专门对接史密斯菲尔德,但对万隆却是“报忧不报喜。”

“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过问史密斯菲尔德的情况,正常情况下,他们也不是天天向我汇报。”万隆说,如果某天的数据出了状况,比如销售额掉下来了,这时候,香港方面就会把相关情况报告给万隆。

“美国并购只开了一个头”

如果永远只是远程掌控,那么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意义在哪?

面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追问,万隆承认,今后一两年,双汇国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实现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中国与美国,两家公司、两个市场之间的整合。说到整合路径时,万隆又把桌面上的讲稿拉到面前。

就国内市场而言,万隆显然是整合老手。这种整合最初起源于企业内部。

在万隆看来,双汇之所以能够做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关键在于上世纪80年代,他干了两件基础性的工作,“第一个是产权人格化,把之前的国有独资变成外资、管理层持股的多元股权结构。”而1984年创建健力宝的李经纬,则因为没能处理好股权问题,最终身陷囹圄,健力宝也一度从市场中销声匿迹。

万隆企业内部整合的第二步是建立了约束激励机制,搭建了一个扁平化的事业部管理体系,在双汇的工厂里,厂长只管生产,“厂长都是30多岁的小年轻,水平高点低点都没有事,但是如果生产、销售、质检什么事,都要他一个人管,多半是管不好的。”在双汇,采购、销售、市场、品牌管理、投资这些都是总部垂直管理。

在万隆看来,如果上述两件事没做好,企业就活不久,做不大。事实是,在过去20年里,双汇每年的增长率都在20%到30%之间,最终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猪肉加工商。而万隆对于这一点深感自豪,在双汇总部大楼外,双汇集团的牌匾之上是一排更气派的红色大字“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万隆的逻辑是,企业只能先做专做精,然后才有可能做大做强。“你得把复杂的结构搞简单,企业才管理得好。管采购就是采购,做专做精,如果一生就干一件事,你再干不好,就是无能。”

衔接做专做精到做大做强之间,万隆认为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产融结合。“随着企业的发展,应该把产业和资本结合在一起,这样比单纯做实业要快的多,你看我现在的市值是1000亿元,但是我收购了市值比我更大公司,这里面依靠的就是资本的力量。”

当万隆把双汇做到了全球猪肉的世界第一时,万隆认为这还不是事业的顶峰,“我还在爬坡。”那么,万隆的山顶究竟在哪儿?

今年11月底,万隆来到北京,与中国银行签订一项80亿美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的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用于支持未来公司业务营运、国际扩张等。目前最近一笔可能是西班牙一家肉类加工厂的并购。由于史密斯菲尔德持有这家公司36.99%股份,双汇国际间接拥有该公司同等股份,但是根据西班牙法律,持有上市企业股份如超过30%。则收购方必须发起收购要约,因此,该公司很有可能是双汇下一个国际收购的目标。

对于有关并购西班牙企业的市场分析,万隆没有置评。但是他透露了下一步双汇国际并购的大方向:牛肉加工。“下一步我们要在牛肉上下工夫。收购也是在美国。” 美国农业给万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地大物博、土地资源、水资源很丰富,“只要市场需要,随时可以进行大扩产。”

在双汇集团的官方网站上,万隆的第一头衔不是董事局主席、董事长,而是“领航人”。从44岁被选为漯河肉联厂厂长,到74岁成为“世界食神”,万隆依然牢牢地掌控着双汇。对于很多民企业家关心的接班人问题。万隆说,从60岁起,他就在培养接班人,从车间主任到首席执行官,“都是一级级提拔上来,都是精英。”

采访结束时,已近中午12时,万隆拉起放在办公室一角的行李箱,匆匆离去,下午3点前他还得赶到200公里之外的郑州。在那里,双汇集团年度总结大会即将召开,数千员工等着他的发言。没有人怀疑,在万隆的辞典里,暂时还不会有退休一词。

猜你喜欢
万隆双汇菲尔德
印尼给学生发2000只鸡戒手机瘾
印尼·万隆
万毒之王
降价促销调整结构 双汇开启战略转型
开业大吉
12点敲13下
丰富的能源
12点敲13下
极地摄影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