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炜
近十年以来,在兰州实施过移山工程的“当代愚公”并不少见,而相比过去几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削山尝试,太平洋集团此番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下兰州”——没等总体规划正式出台,他们就已在兰州开工了两个多月。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长江介绍说,这个囊括258平方公里的《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实验区总体规划》,由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公司与兰州市城乡规划院合作,从2012年6月开始编制,历时两三个月。目前方案已经过两轮论证,将在1月中旬接受最后一轮的审查。
蕾奥公司总规划师蒋峻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由于方案未定,所有的数字都还在变动之中。比如,兰北片削山造地的面积是113平方公里,但这也并非是最终的数字。“论证中,还有专家提出,为改善生态,应当在兰州新城里搞一个大水面,但我们经过讨论,认为那里水源并不宽裕,蒸发量也大,并不适宜建大水面。”
同时,李长江坦承,整个削山造地计划的环评与地质灾害评估也尚未完成。“地质灾害评估刚刚委托了甘肃省环境地质监测院来做,环评还没有做,但甘肃省一共只有两家环评机构,即兰州大学环评中心和甘肃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预计届时不外乎委托其中的任一家单位来做。”此外,太平洋集团“兰州新城”项目的监理单位至今尚未落实,正在招标。
规划未出,环评未做,项目却已开工,对此,李长江的解释是“试点的政策就是允许先行先试!”然而,《国土资源部关于甘肃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的复函》上的规定却并非如此。在这份由兰州市国土局出示的文件上,白纸黑字地写着:“试点项目所在市、县要在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专项规划,组织编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在论证中,专家们对项目的生态影响、安全性都非常关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杨永春参与了先前的论证会,他认为,对于兰州周边广袤的山地而言,削掉的山头只是沧海一粟,对当地整个自然系统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不过,这样的项目在全国来说又算是规模较大的,国外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所以还是需要慎之又慎。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在立项时,反对的声音和理由都会显得有些无力。”杨永春说,这有过去的事实为证。
兰州市区有条河名叫南河道,曾是黄河的主干道。在历经数次改道后,如今的黄河河道稳定在兰州北部,南河道就变成了黄河的一个支流。过去,兰州为了增加市区用地,便填堵了南河道。结果没几年,南河道沿岸土壤和地下水就迅速盐碱化。而地下水,是兰州除了黄河水以外唯一的补充水源。为此,兰州市又不得不在2005年重新挖开南河道。
对削山造地的环境影响,在兰州当地官员与开发商中流行一种看法,认为兰州本来就缺风,如果把市区北部的山头削平,有利于加大兰州的空气对流。早年曾介入过削山工程的中汇公司在开发兰北荒山时,曾委托兰州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张明泉等人做过一次环境影响论证。后来项目遭遇变故,张明泉就从自己其他的项目经费里匀出钱来,独力完成了这项研究。当时,年逾50的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带着同事与学生爬上了兰州北部的几十座山头。在这份有两块砖头那么厚的环境影响报告里,他们对大气环流做了分析,发现削山对此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太平洋集团首席顾问严介和曾表示,兰州新城建成后,由于地面硬化和绿化措施,将改善兰州北部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进城。但实际上,兰州的沙尘暴来源并非本地。这些荒山虽由黄土组成,但山体历经上万年的时间,已形成了一层坚固的地表结皮,就像一层防护罩,因此山上的黄土并不会轻易随风扬起,反倒是削山造地破坏了地表结皮,疏松了黄土,施工期间可能造成兰州市的空气污染。
施工扬尘,可以用浇水来抑制。张明泉真正担心的是地质灾害。兰州是泥石流的常发地区,在过去,一旦洪水泥石流来临,山里的这些沟沟壑壑就是天然的排减沟。如果削山方案不合理,堵塞了这些通路,就会对未来的新城造成威胁。李长江对此事的回应则是,“做规划时,我们考虑了哪些沟能填,哪些沟不能填。比如兰北这片地,分为互不相连的13个造地单元,就是为了保留那些有排洪功能的大的沟壑。在同一个造地单元里面,也不是削成同一个高度,而是分成好几个台地,宜林则林,宜建则建。”而张明泉认为,开发荒山的顺序应当是从上游到下游,先把泥石流发育的部位——“沟脑”填平,才能较彻底地解决这个隐患。
除了泥石流,还有滑坡问题。近几年,九州开发区就发生过好几起山体滑坡事故。最大的一起是在2009年5月,摧毁了山下居民楼的两个单元共30户住宅,造成7死1伤。这栋居民楼旁至今还残留着一大堆山土,可令人想象得到当时之惨状。很多专家指出,兰州新城由于规模较大,不会紧挨着山体盖楼,像这样的事故或许不会发生,但仍不排除整个台地的边坡发生滑坡、崩塌事故。这在龙湾港集团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里也有指出。
泥石流与滑坡的发生,都与兰州随处可见的黄土紧密相关。兰州地表的黄土一共分三层,最上面一层颜色浅黄的叫马兰黄土,大概有三五十米那么厚,下面两层依次是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呈暗黄或红棕色。相比后二者,马兰黄土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湿陷性,一遇水,土壤结构就发生改变,容易塌陷。在这样的土地上搞建设,必须先用一些特殊的办法,如预浸法、强夯法等来夯实地基,或者将基础直接建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而削山填沟造出来的土地分为两种:挖方与填方。显然,填出来的土地,即使经过处理,也很难满足建筑要求。对此,李长江说,在规划中,填方土地原则上一律不搞建设,只用来做道路或绿化。“削山造地项目的出地率很低,有的造地单元能有一半的地可以用来开发建设就算不错了,所以将来这些地的绿化面积会很多,环境非常好。”
“所有的隐患与风险,从技术上来讲都可以解决,但最终要看能否真正落实。”杨永春强调说。作为地理学家与兰州市民,杨永春对削山造地的态度很复杂。如果按学地理的人的传统观点,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尽量保持原样才是最好的。而作为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兰州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却一直发展不起来,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兰州又确实需要土地。
(感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对本文采写的指导与帮助)
各地的“愚公移山”项目
贵州省: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地貌的内陆省份,全省山地面积占71.43%,丘陵地占20.97%。为此,该省提出实施“工业梯田”工程,在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孟产业园、铜仁地区大兴科技工业园区、铜仁市灯塔工业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区,开展削山填沟,平整土地,将昔日茅草丛生的山壑,变成一层层集中连片的平地。截至2011年8月,贵州省通过对荒滩、荒塘、荒坡、荒沟综合整治,已开发未利用地20平方公里。
陕西延安:
2012年2月,为保护老城区革命旧址,解决市区土地已用完、城市发展无空间等问题,延安市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将用10年时间,最终将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目前,一期工程已施工有近一年,将在10.5平方公里范围内削平33座山头。
湖北十堰:
湖北十堰山大、沟多、平地少,城区山地面积293平方公里,占该市国土总面积的93%。2007年,十堰“向山要地”的山地整理项目正式在湖北省政府立项。对不同山地,十堰有不同的办法进行造地:张湾区对相对高差较小的山头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进行规模化连片整理,创造了“人造平原”模式。茅箭区对高差大、不适宜连片整理的山地实行“坡改梯”,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梯田”。十堰经济开发区对蜿蜒曲折、调蓄能力小的河流进行裁弯取直,通过“改河增地”,保障发展所需土地。
截至2011年年底,通过山地整理,十堰累计新增建设用地33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从原来的52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