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帕拉西奥
乍一看,整个中东似乎正在滑向混乱的泥潭。内战继续在叙利亚肆虐,而它的邻国——特别是约旦和四分五裂的黎巴嫩——则涌入了超过200万难民。利比亚事实上已经陷入了部落割据的状态,孱弱的阿富汗政府在战战兢兢地迎接着即将到来的2014年的北约撤军。埃及军方支持的政府延长了国内的紧急状态,而伊拉克正在爆发宗派暴力,今年已有5000多平民遇难,近14000人受伤。
但在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似乎有一个例外。几十年来,伊朗一直是中东上空冲突的阴影;如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似乎急切地想结束与西方在其核计划问题上的对峙局面。
这一变化让人深思美国的全球领导力,以及美国充分利用多边主义——特别是跨大西洋战略——充分开发潜力所能达到的效果。如今,人们对美国的印象往往是不果断和不强硬,其令人遗憾的“从幕后领导”的口号说明了一切,而且伊朗局势的发展,似乎也证明了美国居前领导的国际应对措施是大有可为的。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伊朗实施了大规模制裁且力度在不断升级——比如去年对汇丰银行课以19亿美元罚单,并把帮助伊朗规避金融限制的实体列入黑名单。没有大量国家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制裁根本不会见效。
这一点明白无误地反映在6月份鲁哈尼在伊朗总统选举中大获全胜上。鲁哈尼的竞选纲领承诺追求“建设性参与”国际社会。他早先迅猛的势头以及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对他显而易见的支持——或者至少是容忍——表明伊朗人已经厌倦了国际孤立,而不断收紧的制裁给伊朗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浩劫。
当然,随着制裁漏洞不断被堵上,国际制裁对伊朗的约束越来越紧。在打破了一开始的沉默后,欧盟大大增强了针对与核活动有关的伊朗实体的惩罚性措施(尽管最近的一些法庭判决引起了对其中一些措施的质疑)。更重要的是,在欧盟的要求下,全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在2012年决定将14家伊朗银行驱逐出旗下网络。SWIFT网络是国际银行间电子交易主要通道,平均每天处理来自210个国家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约1800万条支付信息。据报道,伊朗外交立场转变背后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为了逆转这一措施。
美国力求说服国际盟友减少对伊朗石油的依赖,手段之一是威胁惩罚它们的金融机构,这一招也十分奏效。自2011年以来,伊朗石油出口量大跌,从每日约250万桶下降到130万桶左右,部分是因为欧盟的全面石油出口禁令和中国、日本、印度和南非出口量的大降。这导致伊朗石油出口净收入大幅下降,从2011年的950亿美元下降到2012年的690亿美元。这对于石油销售收入占出口收益的八成和政府收入的五成的伊朗来说,如此降幅堪称是一场灾难。
多边应对的策略是远见和耐心介入的产物。美国为其领导角色付出了努力和汗水。美国所派出的部队身上穿的不是迷彩服,而是谈判服,身上携带的是加强制裁实施的谈判要点。
此外,美国的介入并不只限于政府。多年来,美国一直在接触多边机构和私人部门。记得我在担任世界银行集团法律总顾问时就收到过不少来自美国代表团的伊朗问题详细简报。这些措施被奥巴马政府继承下来,自2010年以来,与美国国务院合作的机构包括了60多个国家的145家金融机构。
这给伊朗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12年3月—2013年3月,伊朗GDP收缩了1.9%,IMF预测今年还将下降1.3%。伊朗货币也出现了崩盘,里亚尔对美元黑市利率从2011年9月的13000:1跌到今年夏天的约30000:1。毫不奇怪,通货膨胀一飞冲天,8月份伊朗中央银行宣布的12个月期官方利率高达39%。
在这些数字支持下伊朗新外交姿态并非只是表面化的。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解决核问题“可以成为更广的和平的基础”——奥巴马在上个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如是说,还因为这表明这是可以做到的。
自美国介入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以来,关于美国无能的观点甚嚣尘上。但对于美国领导的真正的多边动作能够获得怎样的成就,我们已经看到了清晰的例子。我们希望,这次成功能让奥巴马和美国更多地采取这类措施,在伊朗问题上打开局面不应该只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