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之
亚洲,究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概念,还是一种地理疆域的划分?
亚洲是一个有共性的集体名词,还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方位的称谓?
这样的讨论可以无止无休地进行下去,而且,永无结论。
我在开始策划这个特展时,就是以展现亚洲当代艺术的能量和全球对话为目的,同时揭示一种由亚洲艺术家所引领的新美学方向。这是一个关注承传、环保问题和未来绿能所提供的创新概念的新艺术展览。
进入数字化的21世纪,人们进行知识分享的渠道变得无比多元。全世界的当代艺术迈向了新折衷主义(Neo-Eclecticism),结合了观念主义的经验和对新媒材的处理和应用,以及建构新的诠释立场,动摇了过去已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对话的阶层性。
“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由意大利威尼斯Claudio Buziol基金会(FCB)、台北晟铭文教基金会(UNEEC)、北京今日美术馆(TAM)共同筹办。这个大型展览邀请了超过106位/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展。“未来通行证”从2011年6月至11月在威尼斯Claudio Buziol基金会的原址和新馆同时展出,此间也是基金会修缮落成的14世纪San Gregorio修道院新馆的开馆展。这个展览12月巡回到荷兰鹿特丹世界艺术馆,2012年5月到台中的“国立”台湾美术馆(NTMOFA),10月到北京今日美术馆。我32年的策展生涯得以将北京作为退役的终站。因此,除了先前巡回的作品,我特地在北京的展览中加入了许多华人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我策展生涯最后一次对未来的预言。
展览的布展方式,刻意营造出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为了突破美术馆一向给人的“白盒子”的刻板印象。这种超载的视觉感官体验,直接说明数字时代的阅览习惯,尤其是我们和计算机屏幕之间的密切关系。“未来通行证”的主题,建立于古老的中国哲学中阴与阳的概念上,由一组对立而又互补的概念开始,架构出一系列一分为二的组合,对照共存、互相依赖,而又能彼此转换,承续过往的同时,也对过去不断地提出挑战。
新世纪亚洲出现的当代艺术,不可避免地迈向了新折衷主义,总结了“观念主义”和“媒材处理”两方面的经验,采取更开放的对话方式,不但从历史中重新挖掘和建构新的诠释或立场,而且多重地选用全球各族裔文化之间相异的特质,诉诸艺术家个人的当代生活经验,不断拼凑、重组、再生,有的将性别课题也考虑在内。
这种经由混杂交配而产生的“异类合成(heterogeneity)”的视觉形式,其实也包括了昔日一脉相承的传统艺术,特别是在亚洲,过去亦是现在的一部分,传统被视为众多拼接组合可能的选项之一。通过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将人类对时间、空间和其他物理现象的认知经验,抽象组合,转化为一种新的精神状态或一个新的国家,全球公民在这个“虚拟/真实”的状态里,发现他们的新家园。在前往这个新家园的护照上,将标注“超新视野”的视觉代码,这些新的美学运动兴起于亚洲,并蔓延全球。
如果艺术可以是一个国家,那么应该在这个国家的宪法中写入中国人的古老智慧“天人合一”,才能够为未来从绿色资源的开发创新中,铺出一条康庄大道。
最后,我要感谢这30余年来支持我、信任我的所有人,我特别感谢在我的艺术生命中遇见这么多精彩的艺术家。结束我的策展生涯,是为了开启我在未来艺术世界的另一个生命,你们将会在虚拟的空间里遇到Viki Lulu,那永远青春不老的我的阿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