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水饺

2013-05-14 14:55孙方友
小小说月刊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元宝师爷题词

孙方友

张三水饺是陈州名吃。张家饺子的特点是:选料优良,制作精细,外形美观,皮薄馅大,鲜香味美,风味独特。在陈州一带,提起张三饺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传,张家原籍是河北河间县人。有一年河北遭荒年,张家上辈带着一家老小逃荒来到陈州城东湖边,为了谋生,搭了个窝棚,开始做水饺生意,维持生活。开初,张家饺子为“元宝形”,包出的饺子个个像小元宝,为让食客讨吉利,挂牌就叫“元宝水饺”。到了1870年,张家的独生子张三长大成人,并继承了父业。为维持经营,他想法提高水饺的质量,开始研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人们的口味特点和饮食的变化规律。初春,他选韭菜做馅,味道鲜美。可是经过反复品尝琢磨,发现酱油和面酱用多了,影响韭菜的鲜味,于是多用食盐调味,韭菜鲜味丝毫不减。冬天,他用白菜制馅,发现馅的颜色不美,就多放酱油和面酱让馅增色。经过反复实践,他摸索出最佳配料方案,使张氏饺子总是保持鲜香可口。另外,他还认真研究外地饺子的特点,比如开封的蔡家饺子、哈尔滨的花家饺子、沈阳的老边饺子,发现这些名店多是两种馅,一种普通馅,一种炸馅。普通馅是用生肉和馅,加时令的蔬菜和调料。清末年间,陈州周围的饺子店基本全是普通做法,张三决定将炸馅引进中原。一开始,他用油炸馅,结果既不易消化又不出馅。张三对此苦心钻研,终于研究出汤饺馅。

汤饺馅就是把肉用油炸之后,再放入骨汤爆煨二十分钟,使收缩的肉馅吸水恢复原样。这样既松散适口,又易于消化,食后没有口渴之感。如此新品种一上市,很快就顾客盈门,名声大震。

生意越做越火,张氏饺子就扩大了门面。而且已由当初的“元宝饺子”发展到二十多个品种,并首开别有风味的“饺子宴”,使人大饱口福,又长见识。蒸、煎、煮、炸,各种形状的饺子满满一桌,盘盘饺馅各异:有银耳馅、香菇馅、虾仁馅、鱼肉馅、黄瓜馅、红果馅、山楂馅……最使人惊异的是“御龙锅煮水饺”,一盆蓝色的炭火,烘托着古色古香的御龙锅;一两面包成的二十五个小巧玲珑的元宝饺,在汤中上下翻滚,五龙搅水,香气四溢,闻之垂涎,食之馨口。

清末光绪年间,袁世凯回项城葬母路过陈州,当地官员特请他吃了一回张三水饺。袁世凯品尝后,挥毫留下八个大字:张三水饺,天下第一。

只可惜,当时袁世凯是在县衙里写的这几个字,而且是回府奔丧,心情不是太好,写了也就写了,并没让人送到张三饺子馆。袁世凯走后,陈州知县望着那八个字,似望到了一堆元宝,决心要赚张三一把。他派人喊来张三,说:“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应该请名人写幅匾额了!”张三不解其意,说:“我家店门上的匾额不就是请陈州名家段老先生写的吗?”那知县笑道:“段老先生只能在陈州一带算名人。这样吧,你拿一万块大洋,我请袁世凯袁大人给你写一块!”张三一听让袁世凯写匾,连连摇头说:“那我可请不起!一万大洋,那得多少碗饺子呀!”言毕,忙起身告辞:“多谢大人为小民操心!”说完,就匆匆回店里忙生意去了。那知县万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大骂张三吝啬,但东西再金贵,人家不要也没办法。

张三走后,那知县又拿起袁世凯的题词看了看,觉得已没什么用,正欲收起拿回暖阁,不料被师爷看到了,问道:“大人,那张三怎么没要袁大人的题词?”知县生气地说:“一个守财奴,不识货!”师爷也姓张,叫张老五,为人聪明绝顶,一听那张三不要袁世凯的题词,很是吃惊,便拿起那幅字,对知县说:“大人,袁大人的这幅字是专指,除去张三,别人收藏没什么意义。这样吧,我给您五百大洋,您将它送给我吧!”知县一听张师爷要买字,很奇怪地问:“你要它干什么?”张师爷笑了笑说:“大人,您别忘了,我也姓张啊!这袁大人是对我们张家的题词,若弃了岂不可惜!再说,我先用五百大洋买到手中,等哪一天那张三迷过来了,说不准还能卖到一千大洋哩!”一听张师爷说这话,知县就感到自己向张三要价太高了,但事已至此,又不便再和一个生意人讨价还价。既然师爷如此巧妙地给自己台阶,赚一个是一个吧!于是,知县就答应了。

张师爷将袁世凯的题词拿回家后,到永昌斋让人制了一块匾额,将那八个大字镶在里面,藏了起来。几个月后,他又在与张三饺子馆对面的地方租了几间房,掏高价从张三水饺馆里聘了两名师傅,也开起了饭馆,也专卖水饺。开张那天,他请来不少陈州名流来捧场,敲锣打鼓放鞭炮,很是热闹。

由于张师爷请来的大师傅是从张三饺子馆里挖出来的,所以凡是张三那边有卖的,这边全有,而且味道相差无几。又加上张师爷在县衙里供职,各个部门都来捧场,请客待客,多在这里。于是,这边的生意就很快兴盛起来。一看时机成熟,张师爷便将袁世凯的题词挂了出来──张三水饺天下第一──随即也将水饺馆命名为“张三水饺馆”。众人一看两边都是“张三水饺”,这方却有袁大人的题词,不知情者皆以这方为正宗。尤其是外地人,更是信匾不信人。这样,张师爷很快就把那张三的饺子馆盖了下去。

张三自然很不满意,认为张师爷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将张师爷告到了县衙。那知县也没想到张师爷会有这一手,而且自己正想找真张三出恶气,就说:“你姓张,人家也姓张。兴你叫张三,就不兴人家叫张老五?”张三说:“大人,如果他叫张五水饺馆,我没的说。为什么也专叫张三,而且在我生意兴隆之后?”张师爷笑道:“这店开初是我开的,后来让给了我家三哥。我叫张五,我三哥不叫张三叫什么?你说你叫张三在前,更是谬理。我比你还大一岁,我家三哥岁数更比你大,怎么会在你之后呢?”张三有理却被辩得没理,反被判作诬告,不多不少,知县一下罚了三万大洋,一家伙就让张三大伤了元气。

看斗不过张师爷,张三只好离开陈州,回河北老家去了。

张三走后,张师爷的生意更为红火。看时机成熟,他就辞去了师爷的职务,专门经营饺子馆。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连周口、汴京都开了连锁店。

选自《青春》

猜你喜欢
元宝师爷题词
元宝“发腮”记
明清衙门的师爷
明清衙门的师爷
药秤称良心
遛狗记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首页题词
题词(一)
题词(二)
题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