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实证研究

2013-05-14 03:07:02陈晓玥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共生体物流业共生

陈晓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进行着不同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而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也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物流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许多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活动仅限于较低层面的业务,导致较高层次的物流需求得不到满足,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促使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Danuta Kisperska-Moron(1994)通过研究波兰经济过渡时期的物流变化,得出在经济过渡期,物流问题是经济里面最重要的问题的结论[1];Donaldn J.Bowersox(1999)等探讨了全球供应链、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关系[2]。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利用灰色动态协调模型、TOPSIS法、灰色关联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3-6]本文试图从共生的角度对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优化共生体使二者协调发展。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源于生物学,即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就是共生。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该理论逐渐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的一些社会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我国最早将共生理论引入社会经济领域的是袁纯清的《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1998),该书建构了共生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必须的基本逻辑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将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创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7]任一共生体都是由共生单元(U)、共生模式(M)和共生环境(E)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物流产业产生于区域经济,因此,本文中,将区域作为共生环境,则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则为共生单元,两者构成了一个二维共生体。共生关系多种多样,从行为关系上来说,一般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非对称性互惠关系、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上讲,存在着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完整的共生关系是由行为关系和组织程度组合在一起的。据此,我们可认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可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物流产业仅仅是因为区域经济的存在而存在,寄生于区域经济,共生体具有某种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点共生、间歇共生组织模式居于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当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两者进入了短暂的偏利共生关系阶段,此时,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带动下迅速发展,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过程,最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很快进入了互惠互利的非对称性互惠关系,共生体在多方面发生作用,可以说已经进入了连续共生模式,此时共生关系比较稳定,但两者的发展具有不可同步性,最后,当物流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将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进入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阶段,共生关系非常稳定,进入一体化共生模式,此时,两者协调发展,具有同步性。

三、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模型分析

(一)共生单元

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是二维共生体的共生单元。共生单元的特征可以由共生单元质参量来表示。对于共生单元而言,质参量并不是唯一的,但一般而言,总会存在一组质参量决定着共生单元的内部性质,即共生单元至少有一组质参量相容。现用L表示物流产业,则物流产业的质参量可以用L=(ZL1,ZL2,…,ZLi)表示,用E 表示区域经济,则区域经济的质参量可以用E=(ZE1,ZE2,…,ZEj)表示。那么,至少存在一组质参量,使得ZLi=Φ(ZEj)。

在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共生体中,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共同依赖着外部环境,不断演化,共同发展,因此,物流产业的质参量就是研究物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指标,区域经济的质参量就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经过调整和筛选,物流产业中反映共生单元内部性质的质参量可以是物流业从业人员ZL1、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量ZL2、货物周转量ZL3、运输里程ZL4、物流产值ZL5,区域经济中反映共生单元内部性质的质参量可以是地区消费水平ZE1、地区就业率ZE2、财政收入ZE3、进出口总额ZE4、地区生产总值ZE5。地区消费水平和进出口总额提高了,会促使货物周转量增加,进而增加运输里程,而货物周转量和运输里程的增加又会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使地区能将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促进物流业的增长,从而物流从业人员增多,使得地区就业率提高,进而地区生产总值随之提高,带动了物流产值的提升。通过这种质参量的能量交换,使得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能够实现互惠互利、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这里,可将这种关系表示为(ZL1,ZL2,ZL3,ZL4,ZL5)=Φ(ZE1,ZE2,ZE3,ZE4,ZE5)或是(ZE1,ZE2,ZE3,ZE4,ZE5)=Φ(ZL1,ZL2,ZL3,ZL4,ZL5)。

(二)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体的外部环境,共生环境应该是能推动共生体发展,促进共生能量释放的正向环境。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所构成的共生体中,区域成为共生体的共生环境,它应该包括:

1.政策环境。国家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提供的各种政策支持,包括对物流产业的扶持政策等。

2.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因此,对物流也提出了绿色化的要求。

3.交通条件。区域交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及区域市场。

4.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产业组织形式,不仅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着物流的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

5.信息环境。区域内各子系统间通过信息交换进行合作,彼此交流,共享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6.教育环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贡献,只有为培养人才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加快高端人才的培养,才能为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三)共生模式

如前所述,共生体一般存在着四种行为关系和四种组织程度,构成了十六种共生关系。我们可以用共生度来描述共生模式下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关系,从而判断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所构成的这个共生体是处于哪一种阶段。

图1 GDP与物流产值关系图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与物流产值基本呈线性关系,因此,以y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代表物流产值,通过一元回归分析得出地区生产总值与物流产值的函数关系为:

括号内为t统计值,R2=0.98,

说明该线性关系的拟合程度较高,且是显著的。根据这个函数关系式,我们可以得出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共生度。

由此可见,物流产值的变化会引起地区生产总值更大幅度的变化,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引起的物流产值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物流产业正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二者处于连续共生模式,是一种互惠互利的非对称性互惠关系,即二者的发展仍不协调,还没有进入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阶段。这是因为,过去人们只注重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没有考虑到物流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使得物流产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能够独立存在,而物流产业却需要依附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物流“第三利润源泉”认识的深入,物流产业迅速发展,当其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物流产业会和区域经济建立起这种不协调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而我们所追求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是使二者建立一种对称性的互惠共生关系。

四、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物流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只有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要建立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共生单元

1.整合物流企业和物流基础设施,促进物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差、弱”的现象,导致物流市场竞争手段较为单一和竞争的规范性较差,且物流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政府部门应从全局出发,引导某些企业联合、重组,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旧的运营模式,推进物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物流运营过程中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发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整个物流产业的优化。同时,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作为增长极,围绕该增长极整合物流资源,从而使物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相适应,进而推动本产业的转型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2.推动供应链的发展,以现代物流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供应链作为一种复杂的网链结构,其节点上的企业间的联系相当复杂,因此,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增长将会带动链上其他相关企业的增长,从而产生集聚效应,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现代物流行业有很强的操作性,它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为生产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可以利用物流行业来带动区域内的产业聚集,形成具有经济实力的产业群。同时,物流行业还具有很强的产业联动效应,它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如货运、仓储等的发展,而且促进了金融、通信、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我们可以依托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港等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专业化、规模化运作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最终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促进物资的流通,因此,也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物流产业一体化。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区域政府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打破市场壁垒,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由浅入深的开展。

(二)优化共生环境

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在一个区域内相互作用,因此,只有优化区域这个共生环境,才能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共生区域环境。

1.利用现有交通枢纽,根据商品流向,合理划分经济合作区域

根据市场需求和人们消费习惯,确定商品流向,然后利用现有交通枢纽及其它资源,将我国省市划分为若干个经济合作区域,明确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服务水平,从而为制定区域物流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并确定各个合作区域的中心枢纽,从而规划物流节点的合理布局。因此,合理划分经济合作区域,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恰当的区位环境是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

2.创新政策环境,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制定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使得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地方割据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创新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比如制定统一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物流市场准入制度,使物流运作有法可依,减少作业中的法律冲突,使政策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物流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分配;或者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经济合作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使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互适应,推动二者共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整合物流信息平台,改善物流信息环境,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及共享

集中区域内有效资源共同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连接货源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的物流网络体系。确保不同行业部门、企业系统的互操作性,通过共享信息标准来保证物流信息交换,明确信息的采集对象、信息的所有权和维护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注重对企业的技术支持、物流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的增值服务。在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完成企业物流管理,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完成无纸化贸易、申报等,物流信息交换处理平台为物流基地的信息传递和交换提供基础和保障,做到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4.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优化区域物流人才结构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整个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也使得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对较低层次的基本操作员如仓管员、驾驶员、分拣员等的需求转变为对复合型人才如会使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仓管员、物流信息技术维护人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人员等的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发展目标,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的,通过政策引导,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培养并吸引物流高端人才长期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不能忽视一线物流人员的培训和知识的更新,使区域物流人才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适应。

5.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生态环境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物流业迅速崛起并大规模扩张,而物流业以交通运输、仓储为主要依托的特点决定了其是一个高能耗产业。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应优化及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改变现有的物流运作模式,使其向绿色物流和节能减排的模式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Danuta Kisperska- Moron.Logistics change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Polish econom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4,35:23-28.

[2] Donaldn J.Bowersox,etc.21stCentury Logistics:Making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Reality[R].Oak Brook,IL:Council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

[3] 余 沛,杜 文,池茂儒.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系统相关性与协调性定量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32(2):14-17.

[4] 苏开拓,李松庆.基于TOPSIS法的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2010(2):89-90.

[5] 李婷婷,纂晓燕.浙江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经济论坛,2010(6):87-89.

[6] 赵 莉,宋国宇.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及理论解释——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2,31(1):53-59,76.

[7]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共生体物流业共生
论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
国色天香
宝藏(2021年7期)2021-08-28 08:17:28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以基地建设为引领,铸就行业“共生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物 流 业
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8-02-12 04:22:17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制笔(2016年1期)2016-12-01 06:47:30
物流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