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毅 魏 娜
(1、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223 2、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3、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发现当前对于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主要存在四种观点,即资源观、能力观、知识观、市场观。资源观把企业看成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异质性视角分析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持久竞争力源自于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战略性资源。能力观认为,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源要素是基本的分析单位。资源本身是没有生产能力的,是生产活动对资源进行协调与组合。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是知识,知识是最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资源和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的异质性决定于企业知识的差异。市场观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主要作用。
而当我们把资源控制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纳入企业竞争力内涵范畴时,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可进一步理解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生物质电力企业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能够稳定掌握市场份额,持续获取利润,能够在与商业对手的竞争力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第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控制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对钢铁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并不否认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第三,生物质电力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表现在土地资源的约束、政府环境规制等方面。
(1)法律法规因素。生物质能发电作为生物质能源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交易机制、补偿机制、定价机制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而这一系列的发展,不仅需要生物质能发电企业、产业自身的不断完善,更需要来自于国家、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扶持。因为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是产业运转的执行主体,其相关的法律政策可以监督、调控相关市场,保证产业稳健地发展。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生物质发电企业与产业的发展情况。
(2)经济市场因素。首先,生物质能电力企业竞争力最直接的影响来源于产业链。因为一个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企业从生产到销售都与其产业链上的一系列不同的行业市场紧密相关。生物质能电力产业的上游原材料主要来自于农林业,其下游销售方为电网和大用户。生物质能电力企业如何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谈判,从而保证企业的成本收益率,也就关乎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产业链的一体化进程可以减弱产业链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将部分成本内部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次,生物质能电力企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新型电力企业,必然要面对火电电力企业的竞争。相比传统发电企业,生物质能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污染小、燃料丰富等都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相比其他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如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生物质能不再有污染小、燃料丰富等竞争优势,在未来的发电行业中,清洁能源发电企业会成为生物质能电力企业最有利的竞争对手。
(3)社会环境因素。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于企业自身的盈利状况,更体现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于本企业的好感,而这种好感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还会增加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体现在企业向政府上缴的税收情况(社会贡献率)、企业吸收就业情况、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程度、企业保护公共环境的力度等。其次,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知名度、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也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
(4)资源条件因素。生物质电力企业发电需要的主要是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所需的原料丰富、易得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远超于现有的资源。原材料供小于求意味着价格的升高,将增加生物质电力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弱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今年上半年,武汉凯迪电力公司就因燃料价格太高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停产。可见生物质能的资源条件因素影响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5)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是现阶段全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制约各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影响着一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能,就是在资源环境约束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物质电力企业的发展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的。相比传统的电力企业,生物质能电力拥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方面的竞争优势。但是生物质能的发展不利于生态物种多样性等新的环境问题依然制约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经营盈利能力。任何一个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利润的企业在市场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益水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较低的生产成本,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还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另外,企业资金的周转能力、偿债能力也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较强的资金周转能力和偿债能力,可以提升投资者以及民众对企业的信心。生物质电力企业相比传统的电力企业,其生产原材料丰富且便宜,较低水平的生产成本可以提高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2)内部资源能力。新世纪中,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即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所拥有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总体水平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水平,因为人力资源反映着一个企业所有员工的知识技术水平,是一个企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生物质电力企业作为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先行者,更需要高知识技术水平的员工,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转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从而提升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除此,基础资源也是任何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资源。电力生产设备、电力的储存与传输设备等等,都是保证电力企业成立以及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资源。生物质能所需的基础设备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生物质电力企业能否拥有先进、完善的基础设备直接影响着其电力产品的生产,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技术创新能力。生物质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都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的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能资源完全消耗,减少耗损,降低电力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使企业掌握更多的技术创新,吸收更多的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企业在生物质电力行业中的地位,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资金—技术—资源良性循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例如火力发电离不开化石能源、水电离不开水能资源,而生物质发电离不开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是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能量储存。生物质能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之一,也是唯一一种可以再生的碳源。目前,可以作为生物质能资源的有五大类,即:农林废弃物、能源作物、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质能的利用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换。直接燃烧生物质资源可以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热量和电力;热化学转换可以将生物质能转换成生物质燃气、生物原油等;生物化学转换可以将生物质能转换为乙醇、沼气等。综上所述,由于生物质资源的来源非常广泛,因此全球生物质资源储存量非常丰富,且可再生;其次生物质资源可以转换为电力、燃气等多种能源,应用广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所需的能源,缓解化石能源减少所带来的能源危机问题。但是生物质资源存在来源供给不稳定、储存难等问题。由于中国生物质资源具有生产季节性、资源独占性、原料多样性等特点,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布局首先要考虑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考虑多种综合利用路线,统筹发展。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的生物质来源于收购的秸秆等废弃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以及恶劣天气的增多,生物质资源的收购成本、收购数量将不确定、不稳定,且生物质资源分散不集中。另外,大量生物质资源的存储需要干燥适宜的安全空间,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
生物质能作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拥有污染小、可再生性强的特性。首先,生物质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进行转换的,而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生物质资源大面积的开发利用不仅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反而会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另外,燃烧单位生物质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分别是化石能源的1/35、1/73和1/1.7。可见,生物质能的污染非常小。其次,我国地大物博,近1.7亿亩耕地、30590.41万公顷林地和19545.22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可提供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且可再生性强,人类可以持续使用。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过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增强盈利能力,并最终提高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生物质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都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的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能资源完全消耗,减少耗损,降低电力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使企业掌握更多的技术创新,吸收更多的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企业在生物质能电力行业中的地位,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资金—技术—资源良性循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王晓明、唐兰、赵黛青:中国生物质资源潜在可利用量评估[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0(5).
[2]赵新刚、刘平阔:生物质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2(4).
[3]刘刚、沈镭: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
[4]田贺忠、郝吉明、陆永琪等: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量的估算[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
[5]吴天一:葫芦岛市生物质能燃料改善大气环境的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