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姜朝晖
2012年7月,受中国教育科学
研究院委派,我到宁波鄞州实验区从事基础教育教改工作,结识了刘波,他赠送我一本《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由于我是也从中学教师岗位走上科研之路,所以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如何做研究非常感兴趣。读了《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我更加认识到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如何走专业化道路很有启发意义。
在我们深入探讨教师专业化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首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要求。自有学校,便有教师。但是,早期的教师大都是具有经验的长者、牧师或知识分子担任,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标准和要求。教师实现专业化,或者提出专业化的诉求,大抵源于社会工业化进程发展的要求,在美国大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目前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到了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又进一步得以拓展和深入。可以说,教师专业化是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一种要求。某种意义上讲,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教师专业化也是教师自身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诉求。刘波著作中的《为“教师研究”正名》一文显然已经对教师研究和专业化的问题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读,对于很多实践中的困惑也给予了回应,如他所说“研究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成为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一种改进教学的手段,一种丰富心灵的良方。” 我想,无论从外在的要求,还是内在的诉求,教师专业化作为一项课题已经摆在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面前。
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是: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化?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教师,在专业化的要求上是不一样的,因而在研究的内容、方式和标准上,也有相应的不同。
作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首先应该注重于自己的学科教学,研究教材和方法。比如,从刘波的专业发展来看,他从教10余年,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德育上,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思考、写作,最后实现他在专业领域上成长,从普通中学教师,最终成为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学校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其次,一线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课堂和学生。如果说学科知识是我们的武器的话,那么课堂便是我们教师的战场,学生是我们的战友和朋友。通过不断研究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总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剖析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禀赋,用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成长成才。作者向我们展示的,除了立足课堂和学生外,还有对国内外教育热点难点的关注,借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也相应地拓展了专业成长的范围。
总之,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专业化,应该立足于与自身教育工作相关的学科教学、课堂和学生以及相应的学校或班级管理工作,关注我们的学科、课堂、班级、学生,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最终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学科专业的发展。
在刘波老师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中展示到,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做专业刊物的“博览者”、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做心怀感恩的“有心人”。
该书的七章,在笔者看来,第一、二章是专业发展定位,第三、四、五、六、七章都可以被看成是专业化的途径方法。这些方法,从作为一线教师兼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刘波身上来看,至少是成功可行的。但是,由于个人的兴趣差异、成长经历的不一样,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刘波老师这般面面俱到,但是就书中所提七项举措中的某一个、两个点深入下去,同样在专业发展上有很多的收获。当然,实现一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笔者以为,还可以做教育经典的“学习者”、教学创新的“探索者”、学生发展的“同行者”等等角色。最关键的,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契合点和生长点。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涵括了作者从教以来专业发展的经历和期间的心路历程,作者的态度是非常真诚的。作为一名年轻的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能够发表如此多的文章论文,已经非常不易;同时还能够对国内各地基础教育信息量了然于胸,结识如此多的教育界的前辈学者,对诸多教育热点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恐怕也非一般教师所能做到;此外,他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对教育的热情,笔耕不辍,更是难得可贵。他的专业化成长之路能否复制,或者有无必要,这由教师们自我鉴别,但是我觉得他敢于质疑勤思敦行的执着精神,对我们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多少会有些启发。
把研究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这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就能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夯实自己的专业化之路,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