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抗战陪都文化建筑风格探索与实践——重庆市委礼堂改造设计项目

2013-05-13 09:57:04李秉奇
重庆建筑 2013年1期
关键词:陪都礼堂市委

李秉奇

(重庆市设计院,重庆 400015)

建筑是城市个性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人文资源,在传统文化历史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将城市建设的经济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并凸显城市独特风格,已经成为内陆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对重庆这个新兴直辖市而言,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道路,打造富有自身城市特色的人文空间是设计者的重要责任。

1 挖掘人文历史传统,打造重庆本土风格

重庆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90年开埠以后。随着重庆海关的设立,欧洲国家开始入侵西南腹地的经济文化,西方工程设计技术,新型材料应用等随之传入西南内陆。重庆城市发展“得风气之先”,优秀近现代建筑冠于全川。抗战时期陪都地位的确立,更促进了城市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后来的红岩风格、西南局风格建筑都成为了重庆本土独有的风格,并且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建筑群落。对这几种特色建筑风格加以发掘与再利用,凸显西南城市的历史风貌,对于重塑城市空间人文气场不无裨益。

陪都时期成就了近现代重庆建筑的精华。这些作品打破了照搬西方设计图纸,且必须由外国设计者监造的格局。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后,反法西斯指挥中心在重庆设立。大批海归建筑专家、学者也纷纷迁往重庆开设事务所,入渝高校大量培养建筑技术人员。此后,重庆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将西方理念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着眼实用。对当时陪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

国难关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城市建设必须尽可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同时也必需满足基本的审美要求。为此,设计者在建筑选址、材料取舍、规划设计上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势就形,成功筑造了一大批优秀建筑。这些建筑既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建国后的学校、科研、政府办公楼的设计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沿袭和发展。

陪都建筑所具有的典型的中西结合或中西混合的风格,在目前现存的许多旧建筑中,仍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些建筑糅合中西,并加以发挥,呈现出多种品貌:政府办公楼多采用砖石材料,庄重典雅,简洁质朴,稳妥牢固;官邸别墅依山就势,砖木结构居多,突出实用和审美;民居建筑简而易行,竹木材料大量使用,滨江、山地吊脚楼相得益彰……各阶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组合成了重庆的独特城市风貌,成为重庆自己的时代标志。

长期以来,我们都没能重拾抗战时期建筑的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城市建筑无视传统的承继与发展,本土特色无以彰显,直至城市现代化设计日益陷入盲目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希望对前辈的优秀建筑文化元素加入吸收、利用和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能够营造山城独特建筑气质的道路。

2 市委礼堂改造设计:在沿袭传统中创新

在对市委礼堂进行改造前,时任重庆市市委提出了三项原则:一是礼堂改造不搞现代设计,需要充分体现重庆特殊的文化内涵,结合市委大院风格,要有文物感、历史感,体现文化概念;二是要保持坡地特色,营造依山就势的韵味;三是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看似简单的三项要求却为今后进行同类型建筑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这一改造项目于2008年完工。作为陪都风格建筑设计的比较成功的尝试,笔者在此将其作为一个例子进行探讨,希望对类似业界有所助益。

2.1 项目概况

礼堂位于市委大院内,总建筑面积5700m2,基地呈矩形,所在地段为坡地,与原国民政府办公楼相近。此区域内还有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张治中公馆。这些均是庄重内敛的国民政府时期建筑,而市委礼堂则是上清寺片区具有典型的抗战陪都风格的建筑群落的代表。

礼堂最初为国民政府小礼堂,后在80年代拆除,经过重新设计,灰白色砖饰面平屋顶和生硬的轮廓线造型脱离了大院原有格调,造成了视觉上的割裂感,与机关大院内众多的抗战陪都时期风格的办公楼格格不入。由于此建筑在汶川大地震后产生大量裂缝,必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经市委研究确定该建筑为排危加固改建工程,同时也对建筑外形的适当改造提出了要求。所以,在特殊的地理位置空间中处理好少拆除、维持依山就势的坡地建筑韵味,同时要做出历史文化感,成为项目设计的整体指导思想。

图1 新旧礼堂实际效果对比

2.2 设计构思

改造设计中的第一任务是对礼堂进行加固,并达到抗震要求。这需要在改造中改变以往的承重设计,对结构予以重新调整。

第二任务是完善功能。重点是理顺关系:紧紧围绕礼堂主要使用区域,合理布局各个功能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上理顺其内部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设计完成后要达到各功能区域既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同时还必须有效地避免交叉和干扰,满足各种功能单独或同时使用时的不同要求。

第三是处理好礼堂和市委大院之间的建筑风格协调问题。设计需要在“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地域主义建筑处理手法,以抗战陪都风格来打造礼堂形象,赋予其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设计上通过对建筑形式,色彩,材料肌理,细部构造等方面的处理,使该建筑融入市委大院的建筑群中,并成为新亮点,提升环境品质。

图2 新旧设计平面对比

2.3 功能分区与建筑设计

图3 礼堂全景

改建后的礼堂对部分分区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设置。负一层为配电房。一楼为礼堂大厅、舞台,并附设休息厅、宴会厅及艺术长廊。二楼夹区为办公区域。礼堂共设五个出入口,分别为主出入口、次出入口、休息厅出入口、办公出入口和舞台出入口,保证了使用功能的完善和分区明确。在建筑设计上,改造后的礼堂集中了本区域的建筑特点,即将礼堂视作有机整体,外立面前后对称,联系紧密,浑然一体。主出入口为欧式拱形门,顶上加传统的中式大屋顶,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典型陪都风格。外墙为白浆勾缝的深灰色墙面,中式歇山大屋顶采用陶瓷波纹瓦饰顶。

2.4 抗震设计

旧礼堂、楼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周围附属用房采用砖砌体承重结构,而两种大相径庭的结构体系不分彼此地结合在一起是抗震概念设计中的大忌。楼盖全部采用预制板,大跨度屋面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和预制预应混凝土大型屋面板体系,整体性较差。

在加固改造工程设计中,礼堂四周和后面的楼厢、两侧的双墙及前面的台口梁、台口柱、耳光房被保留下来,拆除了全部承重砖砌体及预制板楼盖、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和大型屋面板。在周围已拆除的位置,根据改造后的建筑平面布置了新的框架结构体系。保留下来的原有框架结构通过植筋技术与新增的框架梁结合,通过现浇楼盖的整体作用连接成了一个新整体。

2.5 地域文化特征的表达

市委礼堂改造完成之后,坡屋顶、青水砖墙、拱门入口等典型的抗战陪都风格基本元素紧密呼应了市委大院的建筑气场,与桂园、周公馆、特园、张骧公馆等抗战陪都时期人文建筑景观相映衬,一扫旧礼堂对周边区域的割裂感,自然地融入了整体环境之中。

图4 新旧设计完工效果对比

3 结语

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必然是有记忆的城市,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意义的城市,这是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抗战文化是近现代中国的特殊产物,各种优秀文化、科学技术短时间的迅速集聚催生了早熟的陪都文化。打造陪都时期建筑群落可以引发人们对时代的共鸣与认同,也是对重庆城市文化建设底蕴的有力提升。改造设计完工之后的市委礼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对这种历史人文情结的认同。

可喜的是,目前重庆打造历史文化建筑群落工作已经展开,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市政府办公楼改造等设计项目与上世纪30-50年代的建筑相呼应,并辐射周边的布局正在形成,这无疑将成为一片重庆陪都风格的代表性建筑群落。这是对设计界追求单体建筑新、奇、高、大风潮的矫逆,是城市新地标理念的一次刷新。我们应投入更多精力,在维护旧有建筑风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重庆城市文化独特品质,展现城市特有的风貌。

[1]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先逵.城市文化的创新与保护[J].南方建筑,2008(1).

[3]杨筱.探寻陪都名人旧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楼庆西.中国古典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9.

[5]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建筑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陪都礼堂市委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奋斗(2022年3期)2022-08-08 01:06:42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中共秦皇岛市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侨海报国共筑梦——致公党常州市委会“引凤”侧记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54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决策与实施
论陪都语境下萧红的重庆书写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The Cultural Highland
文化交流(2016年1期)2016-03-25 09:16:30
Village Gala Shows during Spring Festival in Rui’an
文化交流(2016年2期)2016-03-18 06:27:03
评介:丁海斌著《中国古代陪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