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红 李凤兰
[摘要] 目的 分析上颌肯氏Ⅰ类缺失4种大连接体,即腭板(1型)、单一宽腭杆(2型)、前后联合宽腭杆(3型)、前后联合腭杆(4型)对发音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志愿者分别戴入4种大连接体,应用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对辅音/s/、/sh/、/t/、/j/进行检测,并对不同辅音的第一、二共振峰值(F1和F2)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比较4种大连接体的舒适程度。结果 1)4种大连接体戴入后,/s/、/sh/、/t/音的F1、F2与戴入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型连接体戴入后,/j/音的F1、F2与戴入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种连接体的舒适度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肯氏Ⅰ类缺失4种大连接体中,1、2型大连接体对语音的影响更小,而4种大连
接体的舒适度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语音; 舒适度; 肯氏Ⅰ类缺失; 大连接体; 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 R 739.86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2.011
可摘局部义齿是临床广泛用于修复牙列缺损的一种修复体,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制作既保证功能良好又感觉舒适的可摘局部义齿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有关可摘局部义齿对患者发音和舒适度影响的研究还较少。为了更好地为临床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计算机语音系统和调查问卷方式对上颌肯氏Ⅰ类缺失常见的4种大连接体,包括腭板(1型)、单一宽腭杆(2型)、前后联合宽腭杆(3型)、前后联合腭杆(4型)的语音和舒适度进行了对比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对象
本研究选择志愿者30例,要求没有明显的口颌系统疾病,发音器官无异常,无牙列缺损,能讲普通话且无明显方言,无明显听力障碍。志愿者中男
女各半,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3岁,以避免年龄和性别的干扰。
1.2 试验设备
录音室:隔音室符合国际音声学会标准。录音器材:VS-99计算机语音工作站,配套低噪麦克风。
1.3 试验方法
1.3.1 制作连接体 分别给每位志愿者取上颌模型4副,制作如图1所示的连接体各1个,在尖牙上放置卡环固位,连接体基托厚度为0.5 mm;使用标准基托蜡制作后,采用钴铬合金铸造。所有连接体均由同一组技工完成,完成后由志愿者戴入并感受其异物感和对发音的影响。
1.3.2 语音测试材料 选取“他去无锡市送车,我到黑龙江收集资料”作为被检语句,其中包括了所要检测的/s/、/t/、/j/、/sh/等4种辅音。
1.3.3 舒适度测试 每位受试者戴用每个大连接体后回答自测题“感觉舒服程度如何”,将4种大连接体的舒适度由高到低排序,最高得4分,次高得3分,次低得2分,最低得1分;记录得分。
1.3.4 语音测试 语音室内,受试者取站姿,口唇距麦克风约10 cm,清晰、准确、自然地朗读语音测试材料。分别在戴大连接体前和戴入1型、2型、3型、4型连接体5种情况下进行测试,每种情况下的语音样本重复10次,保存语音样本。采样过程均由同一人完成。从所有语音样本中提取第一和第二共振峰值(F1和F2)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VS-99语音处理系统,录音时在语音室内采用计算机直接录音,声音信息损失少,无噪声干扰,所得声学参数真实可靠,能客观反映语音变化情况。
1.4 统计分析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将各种类型连接体与戴入前进行配对,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语音清晰度测试结果
/s/音戴入前和戴入4种连接体后F1、F2的测量值见表1:4种连接体戴入后与戴入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音戴入前和戴入4种连接体后F1、F2的测量值见表2:4种连接体戴入后与戴入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sh/音戴入前和戴入4种连接体后F1、F2的测量值见表3:4种连接体戴入后与戴入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j/音戴入前和戴入4种连接体后F1、F2的测量值见表4:3、4型连接体戴入后与戴入前的F2测量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舒适度测试结果
1、2、3、4型大连接体的舒适度分别为2.52±0.95、2.76±1.02、2.62±1.05、2.10±1.26,将4种类型的大连接体样本分别配对,共有6种配对方式,经配对样本t检验,4种类型大连接体舒适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义齿的上颌基托是影响发音的主要结构。义齿的下颌基托虽然可缩小口腔容积,使舌的运动空间减少;但是绝大多数患者舌的代偿适应能力均很强,能较快地习惯戴着义齿发音[1]。由此可见,研究不同
类型的上颌基托对发音的影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肯氏Ⅰ类缺失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大连接体设计一般分为6个基本类型:腭板(1型)、单一宽腭杆(2型)、前后联合宽腭杆(3型)、前后联合腭杆(4型)、U形腭部大连接体和单一腭杆[2]。由于整铸支架已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前4种类型的大连接体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本课题即对其进行研究。
语音是由元音和辅音组成的;元音是声带振动后带动气流在声道内共振发出的声音,辅音是声腔形成不同阻碍发出的不同声音。可摘局部义齿的戴入主要是改变了声道的容积,气流在声道内并没有受到阻碍,因此元音受到义齿的影响较小,而辅音受到的影响则很明显。义齿戴入后,基托和连接体的覆盖阻断了发音来自舌、腭、牙槽嵴等处的反馈,舌无法精确复位,致使发音不准,主要表现为辅音异常[3]。本试验选择广泛采用的/s/、/t/、/j/、/sh/来进行研究。/s/是舌尖前擦音,/t/是舌尖中塞音,/sh/是舌尖后擦音,/j/是舌面塞擦音,它们对应的上腭位置分别是上齿背、齿龈、硬腭前、硬腭后;这几个辅音基本包含了所有辅音对应的上腭位置,具有代表性。
由于每个人声带的宽窄、厚薄和长短都不同,振动时产生的频率不一样,不同声音及同一声音的正常及病理发音均有不同的声腔共振频率值,称为共振峰模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共振峰频率值有较大的差别[4],本试验主要提取2个共振峰值(F1和F2)进
行研究。在一个声音的所有共振峰中,第一共振峰与开口度有关,开口度越大,频率越高,同时也与舌位上下有关;第二共振峰与舌位前后密切相关,舌越靠后,频率越低,同时也与圆唇有关,唇越圆,第二共振峰越低[5]。
本研究所用的4种大连接体在戴用后与戴入前相比,/s/、/sh/、/t/的F1、F2无统计学差异(P>0.05)。
4种连接体对/s/、/sh/、/t/的F1、F2的影响几乎一致,说明戴用4种连接体后发/s/、/sh/、/t/音无明显差别。有研究[3]发现,戴义齿后发/s/音有明显区别,而本研
究结果则未见明显差异,笔者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设置条件存在差异,本试验的研究对象为年轻人,牙齿未缺失,受试者的舌能通过自身的齿背有效定位与腭的位置关系,从而准确发出/s/音;2)样本含量不足,每个人的发音习惯、舌的形状和大小、腭盖高低等都会影响研究结果。
/j/是塞擦音,发音时舌面向前向上,向前贴紧硬腭部,舌尖下垂,然后突然把舌面放松一点儿,让气流很微弱地由窄缝中透出,气流激励阻碍点,口腔发生共鸣成声[6]。各类文献中并无戴入大连接体后
发/j/音有明显差异的报道。本研究结果发现:3、4型的F2有明显差异(P<0.05),1、2型的F2无明显差异(P>0.05);1、2型戴入后F2均值非常接近戴入前,3、4型戴入后F2均值明显小于戴入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3、4型上腭板为中空形式,患者更易将舌面顶到中空位置,至使舌位相对于正常位置靠后,导致F2频率普遍降低,对语音造成影响。有研究[7]认为,肯氏Ⅰ类缺失义齿大连接体的形状和材料不影响患者的舒适感,本研究的结果与之相一致。
由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肯氏Ⅰ类缺失4种连接体中的1型(腭板)、2型(单一宽腭杆)对语音的影响较3型(前后联合宽腭杆)、4型(前后联合腭杆)更小;4种大连接体的舒适度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 陈建, 吴凤鸣, 徐晶, 等. 上颌可摘局部义齿戴用前后语音效果
对比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2(10):601-602.
Chen Jian, Wu Fengming, Xu Jing,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acoustic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restoration with maxilla remo-
vable partial denture[J]. J Clin Stomatol, 2006, 22(10):601-602.
[2] 李水根, 姚江武. 上颌牙列远中游离缺失可摘局部义齿60例临
床分析[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12):735-736.
Li Shuigen, Yao Jiangwu. Clinical analysis of 60 cases of maxillary
removable distal extension partial denture[J]. J Clin Stomatol, 2010,
26(12):735-736.
[3] 袁堂霞, 刘长虹, 孙桂兰, 等. 上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辅音声
学特征的影响[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5):678-681.
Yuan Tangxia, Liu Changhong, Sun Guilan, 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upper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on the consonants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J]. J Pract Stomatol, 2007, 23(5):678-681.
[4] 徐正红, 李隽, 张富强. 可摘局部义齿基托表面形态对语音影
响的分析[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5, 7(2):127-128.
Xu Zhenghong, Li Jun, Zhang Fuqiang. Analysis on phonetics by
different morphology of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bases[J]. Chin
J Prosthodont, 2005, 7(2):127-128.
[5] Kataoka R, Michi K, Okabe K, et al. Spectral properties and quan-
titative evaluation of hypernasality in vowels[J]. Cleft Palate Cra-
niofac J, 1996, 33(1):43-50.
[6] 徐世容. 普通话语音常识[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22.
Xu Shirong. Knowledge in mandarin[M]. Beijing: Language & Cul-
ture Press, 1999:22.
[7] Knezov[c][′]-Zlatari[c][′] D, elebi[c][′] A, Valenti[c][′]-Peruzovi[c][′] 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Kennedys classification, partial denture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on patients satisfaction[J]. Acta Stomatol Croat, 2001,
35(1):77-81.
(本文编辑 吴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