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蔚
(南京农业大学 工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进入新世纪,面对大学生群体逐渐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引发的一系列负面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而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发展,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往的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幸福指数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1-3],其中抑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核心因素[3]。
当前,第一批90后大学生在2012年毕业走向社会,高校本科大学生已经以90后为主体,所以关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从2008年开始,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2008年对武汉大学800名90后新生进行了心理调研,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既区别于80后大学生,有着后者没有的优点,例如“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等,也有着后者没有的缺点,例如“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等。所以对于90后,既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也不能“一视同仁”用惯常手段应对。之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大多针对80后,而以90后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特别是心理健康、幸福感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几乎为零。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90后大学生幸福感视域下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准确的心理状态,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和重要参考。
本次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业学院从2008年至2011年期间入学的全日制本科学生620人,调查对象分布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发放问卷总数为620份,当场回收620份,经过筛选后的有效问卷594份,有效率为95.8%。年龄范围为17岁-21岁,平均年龄20.30岁(SD=1.26),所有调查对象都是普遍意义上的90后;男生446人,占71.9%,女生148人,占28.1%;一年级283人,占45.6%,二年级125人,占20.2%,三年级185人,占34.2%。
本研究心理测量中的量表调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用来测定90后大学生幸福感状态的是《综合幸福感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2.1 综合幸福感问卷 该问卷由南京师范大学苗元江博士编制,包括50个项目,采用7级计分。问卷的科隆巴赫系数(Cronbach ɑ系数)为0.67-0.91,分半系数为0.66-0.88,具有较高信度、效度[4]。
1.2.2 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 10个维度(1-5评分)及总分[5]。
本次问卷调查过程由研究者担任主试,将各专业系大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集体测试。发放问卷前,按照统一的导语对研究目的、要求和保密措施加以详细说明。本次研究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从平均值来看,心理健康各维度中分数最高的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躯体化,较低的有恐怖、精神病性、焦虑;幸福感维度指数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自述幸福感、友好关系、健康关注,得分比较低的有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具体情况见表1。
运用one-sample T Test,将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水平与非90后大学生进行比较,详细情况见表2与表3。
从表2可以看出,非9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10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躯体化维度90后大学生的指数显著高于非90后大学生,而其他包括总均分在内的9个维度中,90后大学生的指数明显低于非90后大学生。两者之间,差异性最大的维度是人际敏感 (t=-13.514),差异性最小的维度是恐怖(t=-5.583)。从整体情况来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好于非90后大学生。
从表3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与非90后大学生在幸福感10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负性情感和利他行为2个维度,90后大学生的指数明显高于非90后大学生,而在其他维度90后大学生的指数明显低于非90后大学生。两者之间,差异最大的是人格成长维度(t=-20.113),差异最小的是健康关注维度(t=-2.619)。从整体来看,非9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状态要明显好于90后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维度,为了探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针对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3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情况见表4。可以看出,除正性情感与抑郁、敌意和总均分维度之外,心理健康的各维度与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维度显著负相关,与负性情感维度显著正相关。
从整体上看,本次研究中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分数最高的是强迫,最低的是恐怖,这与之前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总均分维度为1.38,说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自述幸福感水平高于中值(中值=4),说明他们对现阶段自身状态满意较高,这也验证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即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3]。从研究结果来看,90后大学生与非90后大学生之间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状态上的表现一致,并非人们固有印象中对90后的理解认识。
表3 非9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幸福感比较结果(n=594)
表4 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矩阵(r)
表1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594)
表2 非9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结果(n=594)
通过对90后大学生和非9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分别进行t检验,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方面,90后大学生的躯体化维度得分较高,说明当前90后大学生的身体不适感较多,身体实际状态不好,这也与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活动越来越少有关。而在其他维度,90后大学生的指数显著低于非90后大学生,这说明实际上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低,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的几率要远低于非90后大学生。所以对于90后大学生,要有信心,相信他们的承受力和抗压能力,让他们更加独立的去面对各种挑战,反而能够促使他们更快的成熟成长。在幸福感方面,90后大学生除利他行为维度外,其他维度的表现比非90后大学生要差,特别是人格成长维度,要比非90后大学生低很多,说明虽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较好,但是其幸福感水平并不高,处于不会过多的出现心理问题,也不会有太高的幸福感的中间状态。这说明对于90后大学生除了应有的信任之外,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和鼓励。大学期间是青年形成固定人格的重要阶段,当前90后大学生相较于非90后大学生人格显得很不成熟,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和辅导员们更多的交流与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成熟人格。
关于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机制问题,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例如,杨巍峰[6]、张宁[7]认为大学生幸福指数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也证明了对90后大学生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除正性情感与抑郁、敌意和总均分之外),其中与幸福感正性维度显著负相关,与负性维度显著正相关,这个结果和之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研究的结果相一致。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知,对于90后大学生这个重要群体,广大高校领导和辅导员要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能受到社会舆论影响,以“脑残”、“非主流”来看待他们,也不能用只看他们的优点,而忽视他们的缺点,采取合适的方法手段管理教育90后大学生,是今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高校要有针对性、区分不同类型,积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1]王雁,孙延超,李长江,等.医学生学业成绩、人格、心理健康与其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47-250.
[2]廖北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69-170.
[3]苗元江,白苏妤,冯骥,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4(1):19-23.
[4]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师范大学,2003:115-117.
[5]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6]杨巍峰,郅利聪,李启松,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总体幸福感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研究[C]//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2004.
[7]张宁.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 SCL-90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