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与类型化影片比较——战争电影的深度叙事分析

2013-05-10 07:00薛轶文
电影评介 2013年7期
关键词:萨拉热窝战争片瓦尔特

薛轶文

在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战争这种再次分配财富的行为从未停止过。战场上双方兵戎相见,战场下敌我也明争暗斗。电影中的战争故事亦如此,恢弘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地下斗争同样牵动观众的心。银幕上的1942年,萨拉热窝,上演了一出人民保卫国家,与德国法西斯纳粹斗智斗勇的故事,这便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拍摄于七十年代初的战争片,已经过去了四十年的时间,时至今日,这部影片所展现出的魅力仍经久不衰。

好莱坞在百年中虽然制作了大量的战争片,可是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般深入中国观众内心的影片并不多。但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影坛好莱坞电影美学甚嚣尘上,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明显处于颓势。

一、现实主义战争片与类型化战争片界定

在研究现实主义战争片时会发现,影片往往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故事本身,影片所展现的真实的社会背景,平实的人物形象,生活化的语言,在典型环境中塑造的典型人物较之虚构环境中的想象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分析现实主义战争片和类型化战争片的异同会帮助我们对两者有更深刻的认识。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是相似的,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军疾驶的坦克,严密的地下掩体,双方斗智斗勇,德国间谍,瓦尔特的反间计,经典的巷战场面。类似的视觉元素在好莱坞类型化影片《珍珠港》中也可以看到:日军空袭的飞机,炸毁的舰船,残垣断壁。

两种不同形式的战争片的差异性更大。我们先从影片的情节设置来看,现实主义战争片更具有逻辑性。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我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正节节败退,保护输油线路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于是冯·迪特里施上校出现在了萨拉热窝。安排假瓦尔特组织了假委员会,炸毁铁路并吸引真游击队员的加入。在影片一开始,敌人就处于了上风。接踵而至的情节便是游击队员被捕,联络员被敌人击伤又获救,真瓦尔特进行的调查,查出叛徒,设计圈套,最终消灭敌人,确保了任务的完成。然而我们在另一部影片《珍珠港》中看到的却是极具模式化的情节设置,如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直到日军空袭投下炸弹才将平静打破,人们奋起斗争,最终赢得胜利,生活也再次回归平静。

我们再从影片的段落安排角度来看,现实主义战争片的生活段落顺序性更为明显。仔细研究《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可以发现,每个段落都是以日常生活为基准贯穿的,假瓦尔特破坏,真瓦尔特进入调查,青年牺牲,双方对决,混入油库,炸毁列车这一切进行的是如此流畅。反观《珍珠港》,为了情节设置需要,牺牲了大量故事进展过程,这就使得影片在段落连接处出现跳跃,使观众的观影过程出现断裂,无法将自身带入影片之中。

从两部影片的主角设定来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主角瓦尔特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游击队领导,他在影片中一登场就拥有了萨拉热窝的英雄的身份。他在影片中几乎无所不能,不论是单枪匹马的与纳粹打斗,还是深入敌后劫持火车,瓦尔特都显得游刃有余。当然英雄并不是完人,瓦尔特也是会有失误的时候,这种失误往往导致巨大的灾难,当年轻游击队员在准备袭击德军基地时他没有及时制止,导致了大量爱国青年的牺牲。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他的失误而痛恨他,相反观众对他有了更深的认同,毕竟没有人会不犯错。影片《珍珠港》中讲述了两个美国青年雷夫和丹尼,从普通人成长为保卫国家的英雄的全过程。

现实主义战争片和类型化战争片不仅具有以上三点区别,剩下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简要说明,不再赘言。

现实主义战争片 类型化战争片故事主题 多义的,复杂的 单义的,简单的情节设置 逻辑化 模式化故事进程方式 按日常生活进行 按情节需要进行完整性 片段式直接切入战争 三段式完整表现故事主人翁设置 英雄智慧的展现 英雄的成长历程影片重心 战争进程产生的深层含义 主角本身及视觉奇观结局 开放性 封闭式

二、现实主义战争片的能指

现实主义战争片,描述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某种生活状态。如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较为真实的展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在德军占领期间反抗德国法西斯做出的努力。并不是所有战争影片都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影片《珍珠港》虽然设置在太平洋战争这一真实历史背景下,但故事设置却是为渲染炫目的战斗场面以及展现在美国精神感召下成长的主人翁服务,缺乏真实性的战争片,再火爆的场面也只是视觉盛宴而已。《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作为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战争电影显然要比类型化战争片中对主人翁单方面表现,单层次单向性叙事,以及分明的敌我双方等情节设置更具有回味与思考。并且避免了观众在故事开始时就知道了结局的情况。事实上,在影片的进行中,敌方的高明更能衬托出我方的高明,这有如狡猾的假瓦尔特所衬托出的真瓦尔特的沉着老练一般。

爱情,作为人类永恒话题,正如《荷马史诗》中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起因是特洛伊和希腊两国统治者为获得美丽海伦的垂青。不论是在现实主义的还是类型化的战争片中,都无法回避爱情。在类型化电影中,爱情是作为对英雄的奖励,也是对战败者的惩罚所存在。但现实并非如此,战争中的爱情是弥足珍贵的,也更能打动人心。优秀的现实主义战争片中的爱情也是如此。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修表店老板的女儿,她与爱人还有一群像他们一样天真而富有激情的年轻人一起去偷袭德军驻地,落入敌人布好的圈套,本有机会逃脱的她发现爱人倒在血泊后迟疑了,最后自己倒在血泊中。爱情再伟大也无法与炮火抗衡,但面对死亡时的爱情却更感人至深。因此我们可以说浪漫的爱情在现实主义战争电影中不需要过多描述和渲染,就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爱情戏虽然只占据影片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却含有催人泪下的力量。在女孩为爱牺牲那一刻,任何语言形式的说教都变得脆弱不堪。将爱情放置在这样的影片背景下,战争的非正义性一目了然,作者想要表现的抗争者的无畏牺牲精神变得容易被观众接受。导演借用电影粉碎了爱情,达到诅咒战争,呼唤和平的目的。

结语

通过对现实主义战争片和类型化战争片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从这样几个层面来区分它们的不同:1.故事设置层面:类型化依靠悬念吸引观众,让观众跟着悬念一步步进入剧情;现实主义用真实打动观众,观众因为生活的可信性而进入故事。2.故事目的层面:类型化影片通过奇观给观众视觉的满足;现实主义借影片的真实性留给观众深刻思考与长久回味。3.故事中的爱情:类型化用浪漫修饰残酷,残酷过后仍回归浪漫;现实主义用残酷破碎浪漫,战争中爱情成为易碎品。4.故事中的英雄:类型化英雄,凯旋而归,收获名利与爱情;现实主义的英雄在胜利后悄然回到人民中。

在中国也有悠久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中国电影自产生起,从来就没有抛弃或者排斥过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创作方式,更是在此基础上产生过大量杰作。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出现过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战争影片。虽然时代变迁,现实主义题材战争片已不再像过去那般受人推崇,但战争作为人类的永恒主题不会改变,我们也期待有更多更好的现实主义题材战争片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

[1]沈义贞.战争片与现实主义——关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美学随想[J].艺术百家,2007(5).

[2]陈卓威.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与反思[J].新闻爱好者,2012(4).

猜你喜欢
萨拉热窝战争片瓦尔特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流水的特工,铁打的瓦尔特
萨拉热窝IBIS酒店
《面纱》:博弈到最后,“死的却是狗”
他是我朋友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他是我朋友
关于好莱坞战争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