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与绘画、雕塑、音乐等一样,都对服装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这些艺术样式也会相互影响。长期以来,服装与建筑的关系却比其他艺术样式更加亲密,这源于服装与建筑无论是在艺术思想还是在设计法则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服装艺术与建筑艺术有着它们各自的特点,同时它们又有很多的共性。它们都属于实用艺术,都依赖于科学技术;同时也属于造型艺术,讲究空间和材质给人的视觉效果。当今许多时装周、服装秀上,设计师手中的服装设计作品其构成形态中应用建筑语言手法的现象频频出现。这种运用建筑语言的服装形态被称之为“建筑风”。
艺术是人类用情感和想象,以审美判断的标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1]。服装艺术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同时它也是一种造型艺术,讲究时效性的空间艺术。服装的护学说显示了服装具有保护功能。实用艺术是为一定的人群服务的,人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的,所以服装艺术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服装艺术样式,受不同时代的影响还会产生不同的风格。
建筑是一种文化,当然也是一种工程,但更确切的说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物。建筑艺术以象征性的视觉形象语言表达着对具有历史深度的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表达着对宇宙和自然界的领悟[2]。
服装艺术与建筑艺术都是时空合一的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它们都是在相同的艺术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艺术样式,它们的艺术样式都需要材料的承载,都是通过色彩、造型、质感等来表现物体外在的风貌和内在的结构。服装与建筑在立体造型上具有关联性。它们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进行服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时候都需遵循人体工学的原理,在设计上都强调结构与工艺,是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艺术样式。服装与建筑都是时代的缩影,反映出时代的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文化思潮等社会形态。它们在空间上的地域差异性反映出了它们的艺术样式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3]。
古希腊古罗马风的复兴,在当代服装中面料的自然悬垂、自然褶皱与规律褶裥、腰线的提高、服装的比例、罗马鞋造型等可以看出服装设计中借鉴古典柱式建筑的比例、体量关系、建筑立面等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所崇尚和谐、秩序的建筑语言[4]。哥特风的复兴,当代服装中高耸的尖帽、尖头的皮鞋、衣服的袖型和下摆呈现明显的三角形,这与哥特式教堂建筑样式中高耸的钟楼、尖顶拱券等建筑语言有着形式上的关联性。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建筑样式中,繁复的装饰语言和室内装饰的色彩与质感在当代服装的用色、面料的后工艺处理和服装的装饰工艺中都有呈现。
当代服装形态中呈现出现代的文化思潮、多元化的社会包容和对个性的追求,使得当今服装设计师开始用现代建筑语言来解读服装形态。女性思想的解放,女权主义的壮大,中性风格的流行,以至于当代服装设计使用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和高技术派建筑语言的手法被推崇。这些语言分别应用在服装的廓形、结构、细部,甚至面料的色彩、质感和工艺的处理上。人们对“建筑风”服装的追求,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审美判断的表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5]。
服装构成形态的四个要素为造型、色彩、材料和图案,在整个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可综合的应用于服装构成形态要素中。
服装的廓形与细部有借鉴古典建筑立面造型语言,也有借鉴现代建筑的装饰立面造型语言。在如图1所示的系列作品中,款式(1)的三角形廓形与不规则的下摆,款式(2)夸张的上衣造型,款式(3)的宽大袖型与直立的领子,款式(4)上衣的夸张袖型与不规则的裙子下摆,款式(5)的斜肩造型与不对称的褶裥装饰等,都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筑样式中常见的尖锐的、不对称的、高耸的立面造型等建筑语言。整个系列给人一种建筑般的硬朗与挺括的视觉效果。系列中的细部采用褶皱的装饰手法与现代建筑中立面的线条装饰不谋而合。款式(2)中上衣与裤子的横向褶皱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横向线条装饰语言。款式(5)中裙子的曲线褶裥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复合型线条装饰语言[6],使服装造型有一种节奏感和运动感。该系列服装造型的设计应用了哥特式建筑语言及现代主义装饰建筑语言,古典建筑语言与现代建筑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混杂模糊了服装的时代感,而更让人关注服装造型本身。
图1所示系列作品为黑白灰色系,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极简主义色彩语言。现代很多建筑都采用灰色的混泥土、钢管、玻璃作为表面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显示出黑白灰的色系。“白色派”的美国现代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的作品大部分采用白色,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迈耶认为白色是一种很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7]。该系列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白色。无论服装还是建筑,运用白色可以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该系列作品在色彩上应用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色彩,使整个系列又有一种现代的简约感,其理性的颜色和低调的气质让它掀起极简主义风潮。
图1 设计作品《褶筑》
整个系列的材料都采用了压褶的工艺手法,使服装的质感显得更加的厚重与立体。这种材料的褶皱工艺手法借鉴现代建筑的装饰立面造型语言,同时也呈现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建筑语言。这种褶裥呈现出的光影效果使服装产生一定的体量感与现代建筑大师迈耶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是一样的。服装形态中的褶裥使得服装表面形成凹凸效果,而产生的光影质感借鉴了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质感,如图2所示。迈耶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语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主张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8],如图3所示。
深入的研究发现,每一件服装作品中一般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建筑语言,而是各种建筑语言混合存在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当代一些表现建筑风格的服装作品及个人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对建筑语言的应用实践,建筑语言综合运用的方法大致分模糊法、混杂法、复制法和抽象法。
当代服装的风格理念是呈现一种新的文化逻辑,通过整合各地域、各民族、各时期相关建筑风格与建筑样式,构建自我认定的模糊情境,造成了性别模糊、地域模糊和风格模糊[9]。模糊传统性别角色的界限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鲜感和趣味感。由于男女角色符号是不能混合与分解的,所以只有通过廓型的极简化来模糊性别的特征,模糊性别的文化现象导致人们在借鉴建筑语言的同时也采用一种模糊的手法。地域模糊主要是指各民族、各地域间的含混不清,当代设计师将各民族建筑语言融汇在一起,通过解构各种符号,然后再把它们拼凑到一起。风格模糊指的是各种流派与风格的混合,当代服装中出现最多的就属这一类型。创作的系列作品是哥特式建筑语言与现代装饰建筑语言的结合,我们可以不去讨论这是一种怀旧、复兴又或者是一种现代简约的本质,而关注的是它体现了一种低调的“建筑风”,如图4所示。
图2 《褶筑》服装静态展
图3 罗马千禧教堂
建筑语言的混杂,其中包括不同造型语言的混杂、不同工艺语言的混杂、不同时代语言的混杂、不同材料语言的混杂等。混杂法也是对模糊法的一种补充说法,在一件服装作品或一个系列的服装作品中,其构成形态中可以充满古典与现代、繁复与简约、复古与前卫、自然与科技等不同建筑语言的混合使用,能更加丰富的表达服装作品本身。这种混杂的手法不仅在服装设计中常用,在建筑设计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设计中也随处可见。
图4 设计作品
这里所指的复制主要是服装构成形态中的要素直接借鉴建筑语言的一种方式。也是相对于模糊法与混杂法的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可分为单要素复制法与多要素复制法。单要素复制指服装构成形态的某一要素复制同一建筑语言的形式。单要素的复制法一定是针对某一建筑风格的突出性建筑语言而来的,这样才能更强的突出服装所要体现的建筑风格。多要素复制法指服装构成形态的几个要素都复制同一建筑语言的形式。多要素的复制法可以使服装的建筑风格表达得更加极致和纯粹。
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把建筑词汇提炼出来用新的语法和修辞手法组成新的建筑语言应用在服装构成形态中的方法称为抽象法。比起复制法的直接借鉴,抽象法是应用间接的形式提炼出更加精辟的建筑词汇与服装构成形态自身的语境来重新组合,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艺术样式。抽象法也是这几种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当今的服装设计师在借鉴建筑样式的语言时,都会提炼出具有特色的语言特点加以重新组合,组织出适合服装本身的语言。极简主义服装造型就是采用抽象法提炼出现代建筑样式的表现。
服装、建筑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服装与建筑都对人有保护作用,都是人的延伸。服装与建筑在某些本质意义上是一样的,它们都使人与动物有所区别,与自然有所隔离,带来保护与活动空间;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缩影。服装与建筑并非人类文化与思想的简单物质化延伸。服装与建筑都表达了人的心灵与信仰,人的生存哲学与生活方式。在建筑样式中,艺术思想的指导使人类具有想象力和审美判断的本能把生硬的建筑结构样式变为具有人情味的语言,使建筑艺术化。而艺术的相通性又使建筑样式与服装样式具备了使用共同语言的可能性,不同的是,它们最后是运用各自具体的语法来表达各自的艺术特征[10]。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设计也开始多样化,无论是服装设计师还是建筑师都应该立足于人们的本质需求,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艺术样式、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全球通用的艺术语言来丰富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
[1] 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2] 祝小苹.艺术学教程——艺术思想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41.
[3] 周 梦,华 梅.服装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123.
[4] 王其钧.古典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1.
[5] 华 梅.服装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08.
[6] 王其钧.建筑装饰细部创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04.
[7] 王其钧.近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67.
[8] 毛坚韧.西方建筑这棵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68.
[9] 杨 洁.1998-2008年西方服装设中建筑语言的应用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9:48.
[10] 郭亚楠.艺术视野中的建筑语言形式与服装[J].山西建筑,2007,(31):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