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志文
漫话川人“精气神”
——解码四川人之二
□ 何志文
“四川人出家门,出门就靠个精气神。四川人走天涯,天南海北都有他。敢做敢当敢拼的四川人,敢想敢说敢干的四川人,敢爱敢恨敢闯的四川人……”有学者说,四川人有点像湿木“疙兜”(树根),以“忍耐”性强而著称。吃苦耐劳铸就坚韧不拔,从而成就了四川辉煌的篇章。“雄起”二字,可以说是四川人“精气神”最为传神的概括,是四川人群体意识最为生动的写照。
四川歌手蒋舟唱的一首歌叫做“天南海北四川人”。歌中唱道:“四川人出家门,出门就靠个精气神。四川人走天涯,天南海北都有他。敢做敢当敢拼的四川人,敢想敢说敢干的四川人,敢爱敢恨敢闯的四川人……”这是对四川人“精气神”的形象概括。我这里根据个人的一点感悟,挂一漏万,对四川人“精气神”作个简要梳理与概括。
有学者说,四川人有点像湿木“疙兜”(树根),以“忍耐”性强而著称。这种性格是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养成的。四川虽有富饶的川西平原,但大部分是丘陵和山区。历史上川西平原上的人可以推“机公车”,就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丘陵和山区的人只能靠“肩挑背磨”,大巴山的“背二哥”和川江上的船夫就是典型代表。吃苦耐劳铸就坚韧不拔,从而成就了四川辉煌的篇章。四川人这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更是充分展现。灾区的群众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依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日,迎来红火的日子。
四川人能吃苦,但并不是只会出傻力,只会盲目蛮干,而是“鬼精灵”,肯动脑筋,特别聪明能干。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四川人都是富于创造精神的人群。不论在古代、近代,还是现当代,四川人都做出了许多“敢为天下先”的事情。
公元1023年,成都知府张咏发行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纸币“交子”。1911年夏天,四川人的保路运动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孙中山高度评价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或者要迟一年半载。”在当代的改革开放中,无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四川较长时间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做出了不少“天下先”的事情。
“好吃”的四川人创造了天下第一大菜系川菜。正菜调味多变,火锅“麻辣烫鲜”,小吃别具一格,可以说是誉满全球。成都的饭馆高、中、低档到处都是,广播电视网络里的“好吃嘴”节目热闹非凡。地摊上的麻辣烫,“苍蝇馆子”里的串串香,成都人也整得有滋有味。
说到一个“耍”字,四川人怎生了得。四川历来茶馆多,一把竹椅子,一杯盖碗茶,茶馆里面看江湖,不知消磨了四川人多少时间。四川人爱打麻将,成都的麻将馆多,更是天下闻名。四川人的创新精神,也充分体现在了一个“耍”字上。城里头耍得不耐烦,跑到乡坝头去耍。竹林里头杀鸡、宰鹅、剐兔子,喝茶打麻将,搞得有声有色。农家乐成为四川人的一大发明,传遍天下。近郊耍够了,要到远处耍,乡坝头耍够了,要到景区耍。游四方,交通工具就很需要了,所以成都还有一多——汽车多,现在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00万,不可思议地成为了全国汽车第三城。
根深蒂固的休闲文化,让四川人生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四川人应对复杂人生的一大法宝。四川人的坚忍性格由此而来,四川人的幽默智慧由此而来,四川人的创新意识也由此而来。
四川人大都是移民来的,可谓“五湖四海”,所以四川人心态开放,生性包容,善于接纳外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外来的东西在四川吃得香,外来的人在四川也吃得开。四川人也敢于走出去。四川是个盆地,天地毕竟小。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大多四川人成才有个特点,要走出去。在四川是条虫,“冲出夔门方成龙”。走出去,同外地文化更多交流与交融,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事物,思想被激活了,思路出来了,创新出来了,容易成器,容易成才,容易成事。当代四川千万民工,二十来年,离乡背井,南下北上,东进西出,勇闯天下,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上演着一出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雄起”二字,可以说是四川人“精气神”最为传神的概括,是四川人群体意识最为生动的写照。历史一再表明,四川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忠勇精神”。这在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
1945年10月,《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感谢四川人民》,其中一段文字感人至深:“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02万5000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300万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8000万石以上(占全国的38.5%);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购与征借亦从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八年抗战,川军死伤64万,居全国之首。四川作为大后方对抗战的支撑,四川人在人力、兵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人敢于“雄起”的群体意识,在各个时期都有精彩的表现。“5·12”后,四川人的崛起危难,就是其最新最恢弘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