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占斌 李 卓
“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可以说是随叫随到来给咱们看病,就像自家孩子一样,从不耽搁。”常年患病的王来富大爷竖着大拇指说。
“他待病人如同亲人,从来不在医药费上计较,只图心安呐!”54岁的夏老汉感激地说。
“多亏了他的及时救治,否则我的一条腿就残废了。他不只是一个好医生,更是一个好人!”村民王德昌说。
这是我们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在科左中旗图布信苏木东李家窝堡村,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个身背医药箱走村串户的白色身影,这便是人们交口称赞的乡村医生苗文。
2012年底,苗文被授予“内蒙古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颁奖晚会上,对他进行的长达8分钟的事迹介绍,深深地打动了现场每一个人。
东李家窝堡村地处图布信苏木北部,全村有780多口人。这里交通闭塞,距离最近的乡医院也有20多华里,村民求医购药特别不方便。从小生长在农村的苗文最能体会乡亲们患病的疾苦:“村子离镇医院远,路难走,村里人生活困难没钱治病,常常是得了病就拿命扛,往往耽误了治疗。”
有一次,邻居家小伙伴发高烧,因为没有钱及时去医院救治,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坚定了一个信念:长大后一定要学医,回家乡帮助父老乡亲看病,做一名让乡亲们信得过的医生。
1990年,仅仅初中毕业的苗文怀着坚定的信念踏进了吉林省通榆县卫校,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入学后我参加了宣誓仪式,当我们齐刷刷穿着白大褂,在老师领诵下宣读誓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流泪了,泪水中的‘成份’有激动与兴奋,但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回忆起当初的学医经历,苗文感慨地说。
1993年苗文毕业回到村里,用借来的2000元钱,购买了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和一些简单药品,在一间不到15平米的旧房子里开始了他的行医之路。当时,尽管医疗设备单一,药品短缺,但凭着专业、认真、热情、周到的服务,他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愿意来他这里看病。
行医20年,苗文尽量为患者开小处方、用廉价药,让患者花小钱、治大病。他先后摸索出10多种治疗方法,有些病只要几元钱就能治好。
一次,邻村西李家窝堡村民曹俊峰在劳动中不慎碰伤手指,未及时处置好伤口和注射血清,患上了破伤风,生命危在旦夕。当时正好是集市,寻医购药的人很多,但当苗文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锁门停业,前往曹俊峰家为他进行急救。
村里有一位叫夏永贵的老人,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儿子是间歇性精神病,老伴儿又时常患病卧床。这些年来,苗文一直坚持着到他们家中去看病、送药、打针。夏老汉欠药费达1800元,老人很是过意不去,苗文就对他说:“没有关系的,钱的事不用急,啥时候有了再说,身体健康才最重要。”
苗文为村民看病从来不收挂号费,到村民家中出诊、打针、送药从没收过村民一分钱的出诊费,卖给村民的药也从来不乱加价。这些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统计下来,20年来苗文为村民省下了近百万元的开销。
这两年,苗文的知名度高了起来,周边村屯的病人也都慕名到他的卫生室来看病、买药,卫生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方便村民就医和夜间出诊,他先后购进了B超、X光机和一辆小轿车。一旦有了危重患者,苗文就开车送他们到外地医院就医。
一天清早,苗文接到电话,该村村民王德昌遭遇车祸,身体多处粉碎性骨折,十分危险。车祸的地方离保康镇的医院很远,情急之下其家人给苗文打来电话求救。苗文二话没说,立即开车来到王德昌家,先为他做了简单的救治,然后将他送到附近的太平川医院,病情紧急,太平川医院建议送到长春市的大医院进行治疗,苗文又开车送他到了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愈后的王德昌找到苗文要付车费,苗文说:“给什么车费,你保住了腿就算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作为一名医生,就必须一切以病人为重。古人说医者仁术,其意思大概如此吧!”采访中,苗文嘴边经常挂着这样的话。村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他都一清二楚。他每天背着医药箱走街串巷,那鲜亮的一抹白色,让村民感受到的是健康的保障和希望。在乡亲们的眼中,苗文就是他们的“最美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