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娜 夏要友
超声造影诊断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双肾转移1例
杨 娜 夏要友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肿瘤转移;肾肿瘤;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造影剂;病例报告
患者女,27岁,因“人工流产术后半年,右肾包膜下大量积液”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超声检查见右肾下极实质内见一大小约2.4 cm×2.1 cm稍高回声包块,包块边界尚清,周边有血流环绕,其余肾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于右肾包膜下见大小约12.4 cm×3.8 cm液性无回声区,内透声差(图1A)。超声提示:①右肾下极实质包块性质待查,肾错构瘤可能;②右肾包膜下大量积液,考虑错构瘤出血致肾包膜下血肿;③左肾未见明显异常声像。3 d后复查,右肾下极实质包块回声减低,边界欠清,并于双肾上极实质内见小片状稍高回声。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1.2 ml(间隔15 min)观察双肾。超声造影显示于双肾上极实质内小片状高回声区位置各出现1个低增强的区域,大小分别为2.2 cm×1.7 cm(左肾)、2.4 cm×1.8 cm(右肾),其中右肾上极的低增强区域与肾包膜下积液相通;右肾下极的实质包块皮质期呈等增强,髓质期、延迟期呈低增强。对右肾包膜下积液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抽出陈旧血液,经细胞学检查发现有来源于滋养细胞的肿瘤细胞,临床诊断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双肾转移。全身化疗后1周行超声复查:双肾上极的稍高回声区及右肾下极的高回声包块消失;超声造影于双肾上极及右肾下极各见1个呈低增强的区域,大小与首次超声造影检查相似。继续化疗并定期行超声造影检查,超声示3个低增强区域均逐渐缩小,右肾包膜下血肿逐渐减小(图1B)。化疗6周后超声复查,右肾上极仍有低增强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为0.5 cm×0.4 cm,右肾下极及左肾上极处造影剂充填良好,未再出现低增强区域,且右肾包膜下积液明显缩小,大小约8.1 cm×1.3 cm。超声提示:除右肾上极实质内尚有小片病灶外,双肾转移灶大部分消失;肾包膜下积血明显吸收。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消除。
图1 A.超声检查见右肾包膜下血肿及右肾(RK),下极实质内见稍高回声包块(箭);B.左图为造影声像图,右图为二维对照图,化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复查见右肾(RK)上极低增强区域稍缩小(箭),右肾下极低增强区域明显缩小(箭)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转移到肾脏极少见[1,2],临床容易误诊。本例患者首诊时常规超声只探查到右肾下极处呈颇似错构瘤的高回声病灶及右肾周出血,结合错构瘤可能导致肾周出血的情况[3],超声提示错构瘤出血致肾周血肿。但错构瘤内部回声相对稳定,短期内少有明显改变,该病灶3 d后回声即明显减低,且双肾上极实质内出现一过性的局部回声稍强等表现并不能用错构瘤解释,而且小错构瘤也很少导致出血,故可以初步排除错构瘤的诊断。超声造影检查示双肾上极实质内一过性回声增强区多次造影3个时相均表现为低增强,即使常规超声表现正常后仍然为低增强,只是范围有所缩小;虽然右肾下极包块第一次造影时皮质期表现为等增强、稍有不同,但以后多次造影3个时相均为低增强。郑荣琴等[4]研究认为,肾转移癌大多双侧发病,病灶多位于肾实质,可导致肾周出血,超声造影多表现为3期均为低增强。该病例与之高度吻合,结合右肾血肿穿刺抽吸细胞学活检,可以作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双肾转移并右肾包膜下血肿的诊断。但该病例在动态观察中表现出的复杂多变及超声造影特征提示:①针对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应进行超声动态观察,仔细观察病灶的变化过程,从而形成全面可靠的诊断。②超声复查见病灶表现与上次不同,并不能说明上次或本次检查漏诊或有错误,因为一种疾病在不同过程中可以有不同表现。③对于怀疑为转移性肿瘤的病例,若常规超声检查不能发现异常,可以利用超声造影帮助诊断,超声造影能提供较常规超声更丰富的诊断信息。④对于常规超声不能有效监测的病灶,使用超声造影剂有助于评估疗效。
[1] 谢晴, 雷小莹, 刘春英, 等. 晚期滋养细胞肿瘤转移灶声像图特征. 上海医学影像, 2008, 17(3): 220-221.
[2] 张远怀, 孙玲. 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绒癌3例.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4): 545.
[3] 张岐山, 郭应禄. 泌尿系超声诊断治疗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96-98.
[4] 郑荣琴, 吕明德. 超声造影新技术临床应用.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 306-307.
R737.33;R737.11;R730.41
2011-10-08
2012-06-13
(责任编辑 张春辉)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 云南昆明650101
夏要友 E-mail: xiayaoyou5@hotmail.com
10.3969/j.issn.1005-5185.2013.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