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娃的社会学

2013-05-04 02:09胡续冬
读者·原创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社会学小哥

文 _ 胡续冬

遛娃的社会学

文 _ 胡续冬

我家半岁的女儿小小年纪就跟她爹似的有点人来疯。家里如果没有访客,一般只有我和她妈妈两个人,小朋友觉得不能满足她的社交需求,所以比其他的小孩儿更喜欢让大人推出去散步。在小童车里,她可以对着路人甲、路人乙傻笑。每天早上9点多和晚饭后,她都会以各种哼唧、假哭、嚷嚷,发出“我要出去”的信号,稍有耽误,就会上升为能量巨大的闹腾。如果遇上下雨天无法推她出去,我们就只有默默地在家观察一颗小小原子弹的核裂变。

我们推着她散步的路线确实非常能满足她的“People Come Crazy”(“人来疯”,模仿中国式产品说明书的“渣翻译”):我们先要绕出我们居住的小区,这是个极其古旧的单位家属区,也是以退休人员为居住主体的老年社区,最近一直在施工改造,所以小朋友既能看见海量的老头儿、老太太,又能看见层出不穷的工友;出了小区,要穿过一条大马路,前面不远就是北京某老牌高科技园区,所以,在路上小朋友会见识到各式各样的IT民工和黑丝白领;最后,我们会把小朋友推进我在其中混饭的某大学,在该大学的湖光塔影、林荫曲径之间,小朋友可以目睹更为丰富的人科动物:华丽丽的萌妹子,头发油腻的宅男,目光呆滞、步履飘忽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各种或白或黑的国际友人。

小朋友坐在车里巡视的时候,只要没有犯困或者对某些难以按照成年人的逻辑锁定的事物投去别样的关注,一般来说,都会毫无差别地对着各色人等发送友善的表情符号,就像初到地球的小外星人对每一个地球人都致以兴奋的问候一样。不过,面对小朋友信号强烈的表情符号,路人的反应差别却相当大:有些人还没等小朋友的信号发送成功,就率先对她挤眉弄眼,在空气中按下了一串“赞”字;有些人看到小朋友的笑脸之后,只是一脸茫然地瞟一眼这个奇怪的小生物;有些人则完全接收不到小朋友热烈的信号,无视该小生物在咫尺之遥的存在,无声无息地从我们身边飘过。

后来我们慢慢发现,哪些路人爱和小朋友打招呼、哪些路人无视小朋友的存在其实还是大有规律的。对小朋友反应最强烈的是国际友人。校园里的对外汉语学院是小朋友巡游的必经之处,每次推着她走过那里的时候,都会有一群一群的西人凑过来,用各种语言的形容词最高级形式配以夸张的手势向她表达赞美之情。小朋友的第二大友善群体让我们觉得有些意外,是形形色色的打工男青年:小区和学校里的保安、工地上的建筑青年、在路上穿梭的快递小哥和送水小哥,这些大哥哥们哪怕行路再匆匆,也会歪歪头看看童车里的宝宝,嘴里还会发出祖国各地逗小孩儿专用的不同声响。第三大喜欢与小朋友互动的人群是老头儿、老太太,不过我们有时候会刻意躲开他们,因为他们对宝宝的致意通常伴随着对我和妻子育儿方式的粗暴质疑:“干吗不给宝宝穿袜子啊?天热也得穿!脚心着凉会拉肚子的!”“头发有点翘,缺钙吧?要多补钙啊!”校园里的萌妹子视情形偶尔会和小朋友互动一下。比方说,当身边有帅哥相伴的时候,她们会嗲嗲地来一句“好可爱的宝宝”,这时,她们身边的帅哥马上会对她们迸发出的爱心按下“好评”按钮。根据我们的总结,在校屌丝宅男、黑丝白领和看上去很高端的精英人士,在对宝宝完全无感方面实现了毫无阶层差别的人人平等。

如果把以上总结当做一个较为草率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外国人民大多在日常生活中对陌生人持有不设防的友善态度,而且善于即兴抒发对偶遇的美好之物的感受;大城市里的外来务工男青年大多来自淳朴的乡村和小镇,不管打工环境如何恶劣,他们潜意识里还保留着与人为善的底色;都市里的老人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冷漠的新时代人际关系,他们对“家长里短共同体”式的邻里关系怀着深切的眷恋。至于其他的人群,只能说他们太属于这个时代了,这对他们来说也未尝不是好事。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社会学小哥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世界表情符号日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快递小哥
天才!快递少年!
小矛趣生活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意外遇见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