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净,贾秀梅,王 健
(清华大学 教育基金会,北京 10008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设施、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对高校办学经费紧缺的现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除政府拨款、科研经费、学费、高校创收之外的重要补充渠道,成为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教育基金会[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于1994年成立,一年后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等也相继成立。随着2004年我国政府部门发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2007年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及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的实施,为许多高校成立教育基金会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特别是自2009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来,高校教育基金会不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国大专院校在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各类教育基金会已有200余家
2011年7月,民政部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提出了关于推进慈善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完善捐赠款物的使用、查询、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逐步形成对慈善资金从募集、运作到使用效果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纲要对基金会的发展开拓了更规范的运作模式,对信息公开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多数高校教育基金会成立时间较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与美国大学的教育基金会相比,教育基金会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
(1)基金会数量少、规模小。美国每所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教育基金会,捐赠收入是美国高校经费的稳定来源,捐赠收入占高校总收入的比例在私立大学中达到30%~40%,公立大学一般也在10%以上[2]。按照《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收入只占高校总收入的1%左右。
(2)基金会组织结构有待完善[3]。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分为三大类,即职能制结构模式、项目组制结构模式和事业部制结构模式。这3种模式虽然经过实践已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在灵活性、适应性、协作性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国外高校大多采用企业流行的矩阵式(网络状)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既有按管理职能的横向组织系统,又有按项目、任务等划分的纵向组织系统,它突破了单一控制的框框,把不同专长的人联系在一起完成不同的项目。
(3)缺乏专业的劝募和策划人才[4]。根据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高校教育基金会大部分属于非公募基金,不能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筹款活动。这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筹款对象和筹款方式。目前高校募捐往往停留在原始的筹款阶段,一般只接受货币和实物捐赠,缺乏先进的募捐理念及宣传策划意识。
(4)缺乏对捐赠人的后续跟踪服务[5]。许多劝募人员错误认为募捐只是捐赠者的单向无偿行为,还未能完全树立为捐赠者服务的思想,这种只重劝募,不注重追踪和反馈的做法极大影响捐赠者的后续捐赠。
(5)基金会的资金运作能力有待提高[6]。国外大学教育基金会增值运作非常普遍,许多大学为此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委托专业人才管理金额庞大的基金。美国的基金增值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在遵守该国《一般谨慎投资者法》的前提下,允许将基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以获得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年投资回报,其运作收益成为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很多教育基金会把基金存在银行,靠收取利息作为保值增值的主要手段,虽然国内有2所著名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开展了多元投资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收益,但与国外高校之间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7]。首先国家通过立法,对教育基金会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在税收上给予相应优惠;其次伴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财富得以持续积累,整个社会的慈善意识逐渐觉醒;再次是随着中国国际形象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境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愿意为中国教育事业给予财物支持。
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紧抓机遇,寻求更大发展。构建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新体系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教育基金会工作是未来几年需要面对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不同特点,提出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各部门分散掌握的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的网状管理模式,构建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化管理平台,如图1所示[8]。
图1 高校教育基金会信息化管理平台
通过实施该平台,在不影响原有的教育基金会内部组织管理的情况下,将不同职能部门通过业务纽带联系起来,作为整个学校筹款活动中枢系统,各种信息都通过这里进行汇集、分散、共享。基金理事会、基金会内部各部门、院系、部处直属单位以及其他经过授权的人员都可以随时登录该系统,了解相关信息,并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及时予以补充,成为快捷、有效沟通的综合体系。系统由以下4个应用平台组成。
(1)信息资源平台。该平台由宣传系统、关系人系统和意向捐赠登记系统构成,其中,关系人系统又分为潜在捐赠人名录、受益人名录、捐赠人名录。
宣传系统是教育基金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传播手段,向校友、捐赠人传递有关大学的发展规划、目标、发展变化等信息,以加强其对大学的了解,激发其对学校发展的关注,引导其将捐赠投入学校待完善和发展的方面。
寻找潜在捐赠人是筹集捐赠的首要任务,对潜在捐款人进行调研与关系培养是筹款工作的重要环节。美国高校非常善于对潜在捐赠者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捐赠主体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策略,他们往往从已毕业的校友或企业界挑选出目标捐赠者,通过邀请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或者个别拜访的形式,以感情投入为主不断向目标人发出大学发展的近况和未来的打算,使他们从了解学校逐渐上升到理解学校,最后作出支持学校发展、进行捐赠的决定[9]。
捐赠人名录与项目跟踪系统紧密相连,该名录主要记录捐赠人的基本情况、特点、爱好、主要关注方向等基础信息,为回访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受益人名录记载受益人的有关状况及最新发展情况等信息,将其受助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及时反馈给捐赠人。在体现受益人感恩的同时,也让捐赠人更加了解捐赠的使用过程和效果。同时,对受益人加强教育和引导,逐步培养捐赠意识,将受益人变成潜在捐赠人。
(2)项目管理平台。该平台由项目策划系统、项目档案系统、项目跟踪系统构成[5],其中项目策划系统负责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设立不同的募捐项目,并通过宣传系统进行宣传推介,让更多的校友了解具体的项目,将捐赠投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领域。
项目档案系统主要负责处理捐赠信息、制定具体捐赠方案、保管捐赠协议等工作。该系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项目策划结果的总结,也是项目执行的开始,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各种信息的汇集地。
项目跟踪系统负责追踪捐赠款项的到账和使用情况,以及将相关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反馈给捐赠人,使他们及时了解学校发展的最新动向,掌握自己所捐捐赠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
(3)财务管理平台。该平台由汇款登记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及经费查询系统构成,当捐赠款项到达教育基金会帐户后,先行在汇款登记系统进行登记,便于有关人员与捐款协议进行核对,将确认后的捐款信息在项目管理平台进行备案,并通知财务人员入账。随着项目的推进,财务人员根据各类经济业务,逐笔记录项目支出。继而通过校园网将项目信息进行发布,同时授权相关人员查询经费的收支余情况,动态反应捐赠款项的来龙去脉[10]。
(4)资金运作平台。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及《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基金会应当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在符合基金会的宗旨、维护基金会的信誉、遵守与捐款人和受助人的约定、保证公益支出实现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委托理财方式,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进行资金运作,运作收益返回基金会,以期达到保值增值之目的[11]。
以项目管理平台为基础,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借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东风,推进捐赠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该数据共享是指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方面接受各部门的数据,另一方面将各部门需要的各种信息反馈给他们,最终实现数据的交互及共享。
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外加强了学校其他业务部门与基金会的联系,将管理理念前移到相关业务部门[12]。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捐赠项目与学校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引导捐赠人将捐赠款投入急需资金支持的新兴、前沿项目。将整个项目从开始策划到达成捐款意向,再到捐赠款的使用、运作及反馈,形成完整信息流,完成全过程监管,将高校教育基金会工作推向更高、更快、更好的发展之路。
(
)
[1]张伟,代钰.以教育基金会为助推器推动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J].社团管理研究,2012(4):51-52.
[2]田培源,王建妮.美国高校捐赠与基金会的运作及管理[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14-19.
[3]郭秀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34-238.
[4]有祥君.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问题概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03-106.
[5]顾玉林,戴杭骁.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浅析[J].经济论坛,2010(2):172-173.
[6]潘乾,谭宝华.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路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2):9-11.
[7]伍尚海.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探析[J].高教论坛,2010(8):128-129.
[8]刘金兰,基金会与信息化管理[J].时代经贸,2010(4):69-70.
[9]李郁,试论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有效拓展:中美高校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1):118-121.
[10]贾秀梅,王健,加强财务管理构建高校财务信息管理体系[J].事业财会,2006(4):24-26.
[11]于红,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研究[J].经济师,2011(11):118-119.
[12]安秀梅,宁小花,合作视野下的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12(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