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吕宁 摄影 邓昂
为海洋科普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海洋文化教育活动纪实
撰文 吕宁 摄影 邓昂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海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关注海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具有探索海洋的浓厚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现代海洋观念,这是我们学校一个重要的办学宗旨。”
——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校长董永华
开展海洋科普宣传,教育平台必不可少。创建于1944年的大团高级中学,近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开展海洋科普基地建设,倾力搭建海洋科普平台,不仅建立了海洋科普展示厅、海洋科普实验室,定期举办海洋科学教育论坛,还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在课内外开展海洋科普教学和科学小实验活动,深受学生们欢迎,营造了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
建成于2007年的海洋科普展示厅面积300平方米,是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帮助建立的,主要展示海洋概况、海洋资源、防灾减灾、海洋事业和极地考察等内容。为满足海洋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2010年学校建成更高规格的海洋馆,与原有的海洋展示厅互补。新建成的海洋馆设有图文展示区、景观窗、蓝色星球、标本展示区、互动区和实验操作区等8个展区。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式多媒体系统查看各种海洋科普知识,感受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还编写了《海洋科普馆中小学生活动指南》,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海洋馆,并对校外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开放。
海洋科普实验室设有三大功能实验区域,分别为以研究麻痹下贝毒、藻类培养和潮间带生物为主的海洋生物生态实验室,以研究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为主的海洋化学实验,和以研究气象、水文为主的物理实验室。实验室的启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模拟、探究、创新的广阔舞台,近年来学校相继开展了《南汇滨海公园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临港新城滴水湖富营养化状况分析及对策》、《南汇水产品市场贝类赤潮毒素调查与评价》、《南汇沿海风暴特征分析及海洋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南汇区水产品市场贝类赤潮毒素调查与评价》和《南汇滨海公园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分别获得第24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滴水湖富营养化状况分析及对策》荣获浦东新区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一等奖。2011年该实验室被上海市教委评为首批“高中创新实验室”。
海洋科学教育论坛经常邀请海洋专家、学者前来做海洋科普、海洋时事政策等报告,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海洋科学知识,还极大地增强了大家的海洋意识。论坛举办至今已开展了20多期专题讲座,先后邀请了中国海监东海总队原常务副总队长郁志荣和中国极地研究专家潘增弟教授,以及上海海洋大学等多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了《中日东海管辖海域划分争议现状及其对策》、《我国极地专家科学考察成果及展望》和《海洋灾害与防灾减灾》等精彩讲座。
社会实践是培养团员青年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而且学生对社会实践有强烈的需求并愿意积极参与。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每年都组织师生开展“海洋文化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东海大桥、上海海洋大学、中国航海博物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浩瀚,了解中国航海技术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海洋观念,增强爱国主义责任感。此外,“海之魅”国庆诗歌朗诵、“海洋之星”学生社团围绕海洋主题开展的征文、摄影及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已经成为普及海洋知识,营造海洋文化氛围的重要阵地。
作为上海海洋大学的附属高中,学校通过与大学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对接活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形成以“追求大气、崇尚宽容、注重合作”为素养特性的,包括不同层次、体现相关的梯度发展目标的海洋文化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结构的分层次课程特色。探索各学科发挥海洋文化教育的序列,营造海洋文化普及教育氛围;开发若干海洋科普文化教育校本拓展课程,提升海洋文化课程的特色与内涵;建立若干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引导部分学生群体自觉探索海洋科学;形成一些有品质的海洋文化研究课题,展现学生海洋文化科学精神。
在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特色课程建设能力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教师基本掌握课程建设的要义与要素,能主动及创造性地参与学校海洋特色课程的建设;体验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流程与要求,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能将特色课程开发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在课程层面上探索学科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创造执行的能力。2012年12月,学校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2012年中学校本课程展”中展示了学校海洋文化教育成果,受到教委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目前,学校在专家引领下组织相关人员开发海洋专题校本系列课程,初步确定编写《生命摇篮——海洋文化概述》、《海天气度——海洋文学诵读》、《海上风云——历史海战分析》、《生存竞争——海洋生物奇观》 、《海底世界——海洋地貌探奇》、《大海航行——海洋动力问答》、《蓝色风韵——海洋艺术鉴赏》等12册校本特色教材,使广大师生进一步学习海洋兼容并蓄的精神,将海洋文化教育渗透到基础型课程中。
学校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自2007年成立至今,得到了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北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市教委、浦东新区教育局、科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董永华表示,学校将继续依托社会优质资源,坚持海洋特色办学方向,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海洋科普教育、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力争在宣传海洋科普知识、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公众海洋意识、加大辐射示范效应等方面取得突破,开创学校海洋教育新气象,为推动我国海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要继续丰富海洋科普三大平台。学校将继续完善海洋科普展示厅、海洋科学教育论坛和海洋科普实验室这三大平台建设。完善《海洋科普馆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指南》。建成能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功能多样、设施齐备的海洋科学专题实验室;将海洋科学专题实验室建设成为上海市特色鲜明的创新实验室,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海洋文化校园氛围。开放海洋科普资源,向家长、社区、其他学校辐射,营造学校爱护海洋、了解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文化探究氛围。
二是要集中开展海洋教育特色活动。建成一批海洋科学优质特色课程,实现学校办学质量显著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一要做好学生研究小课题。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基础,进一步指导学生着眼新领域,继续拓展一批海洋文化探究课题,形成新的“大团高中学生研究课题库”。二要开展海洋文化考察活动。充分利用海洋大学和周边海洋科学领域博物馆等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时空,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形成课题探究新生长点。三要搞好结合海洋科普资源的社团活动。引导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社团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活动,鼓励学生投入海洋科技创新实践,打造在上海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社团,培育一批海洋文化探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