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2013-04-29 00:00:00苏久茂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3年10期

摘 要:数学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教学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取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数学教学审美功能等措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情境;主体作用;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7-0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活动。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同时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特别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数学教材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创设数学情景,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如,在讲比例线段时,正好刚下过一场大雨,操场上、旗杆下、教室旁积了大量的水,旗杆、楼房倒映在水中,我让同学们到室外利用杆高与影长成比例的方法测量并计算旗杆与楼房的高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注学生生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些数学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双提高,且成功的体验又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信心倍增。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学习,包括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中学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很强,利用分组学习等方式引导健康的竞争,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之一。具体包括:

(1)在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还要赛学习习惯、赛学习方法、赛思维敏捷性等。不把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

(3)树立学习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择机给学生讲名人或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以班级中某位同学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学习的积极因素。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和亲和力,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切忌“师道尊严”,师生双方都应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比如,运用平易且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我也不知道,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吧”、“我也提个问题,大家来想一想”等;再如,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总结其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二次函数是一位既爱美又民主的先生,他讲究对称美,-b/2a是对称轴,他发扬民主,权利下放,a主管开口方向,c决定与y轴的交点。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幽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上课不应是单向的传输,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求得共同进步。

四、让数学课堂成为审美园地,发挥数学教学审美功能

有位名人说过,“科学是美丽的”,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如数学语言的严谨美、概括美;数学形式的和谐美、对称美等。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例如,在教学“⊥(垂直)、⊙(圆)”这些数学符号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体验数学符号的简约美。数学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需要教师去唤醒、点化,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向学生展现数学美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美的高雅情趣和激起创造美的强烈愿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