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与“利益”

2013-04-29 00:00:00采薇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3年10期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无疑是最为“较劲”的。教师,学生,学校领导乃至教育行政领导,还有众多的学生家长……多少人在为这至关重要的考试在费心费力!

但,任何事情总有例外。今秋,大学新生入学之际,一个做父亲的为阻止女儿入学就读,他计算道,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肯定需要8万,如果女儿高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拿去投资个房子做首付,也可以直接开个店做生意赚钱。可是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咋算都划不来。”据此他理直气壮地议论道:“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我们门口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到。”此语一出,引来社会热议。某媒体披露,一项由约1万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为数不少的网友赞成父亲的观点,认为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读大学不如闯荡社会增长见识。而支持女儿的网友认为,不应该简单地把读大学看成一场投资。读大学不仅是为了就业,更是培养一种钻研精神和综合素质。

其实这种对于读书学习的“义”“利”之争,用现在的话说,即对于教育事业的“效益”与“利益”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古代的先哲们已经进行过深刻和有益的探索。

荀子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颜之推则进一步指出,“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这些见解和思想,若抹去其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尘埃,对于我们后学者认识和理解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短期”与“长期”、“目前”与“长远”的关系,仍具有借鉴和指导的意义。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势推行和落后教育观的顽固影响,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大冲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教育被视作一种投资,斤斤计较于“回报”,读书也就愈加浮躁而不踏实。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埋头于各种考试,争夺名次,到了大学,紧绷的弦突然放松,又让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有些不知所措。所有这些,也就是引发新条件下的“读书无用论”。

运用科学理论和思想方法,克服脱离现实的应试教育倾向,克服新条件下的“读书无用论”,切实认识和解决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短期”与“长期”、“目前”与“长远”的关系问题,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