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育人与应试的关系

2013-04-29 00:00:00杨泉良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3年12期

摘 要:文言文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本,但在文言文教学中,育人与应试功能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落实新课标的背景下,这个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及其育人与应试矛盾产生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育人;应试;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37-02

育人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提出的要求。由于传统语文课程的单一工具性,使语文育人功能严重缺失,强化了在落实语文新课标中人们对于育人的关注,与此同时,新课标实施的背景相对与传统教学虽发生了变化,但考试制度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在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中,许多学校、教师仍延续着应试理念而漠视育人功能,育人与应试的矛盾在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地存在,成为落实新课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在具有鲜明特殊性的文言文的教学中,这个问题表现更为突出。

一、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

文言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的文本。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它是由古汉语的书面语写成,古人的语言随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了变化,何况文言文与写作者当时的口语就有很大的不同,这给教学中对其内容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一点在语文教材中是独特的,教材中的选文大量的是现代文,现代文即便我们对它的内涵不能深入的把握,但从文字角度并没有语言障碍,教材选文中的外来作品经过翻译成为现代文同样也消除了语言的障碍。因此,在学习和掌握文言文时语言上的障碍成为主要矛盾。许多教师在面对文言文时,往往在集中解决语言障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其次,是时代的特点。由于文言文是历史上文人、政治家、科学家的作品,它们所处的时代及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都会或隐或显地反映到他们的作品当中,使其成为思想性的组成部分,由于我们不熟悉他们的时代,因此在理解那个时代的内容时,往往以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去分析和理解,结果造成误读。外国文人、政治家、科学家的作品也有这一问题,但由于外国作品时代特点与我们反差大,所以这种误解的发生率远远低于文言文的教学。再次,是生活面貌。文言文作者及其反映的内容与师生之间生活的差异是巨大的。作品是生活的反映,文言文反映了从先秦到晚清几千年历史中的生活,每篇作品都有着它所反映特定时期生活的特点,这是一个独特而十分复杂的教学内容。对此许多教师都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把它统归于古代作品中,而很少在具体讲授中渗透其反映特定生活的内容,很容易出现对文言文中具体内容和细节的误读。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教学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由于它是显性的,所以被普遍关注,而其反映时代特点和特定生活,则往往以现代的意识去理解,这无疑会造成文言文教学中的片面性甚至误读。

二、文言文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育人的缺失

作为一种特殊性文本的文言文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复杂性不仅仅表现在语言方面,更表现在语言所负载的特定的时代信息、所暗含的独特生活内容中。要讲好一篇文言文,不仅要有充分的积累,更要进行严谨、细致的备课准备。而实际情况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为了突显教学的应试功能,文言文的复杂的内涵被简化成为一种应试模式,教学主要目标是突出考点,使其成为典型的服务于考试的教学。在这种模式当中,特殊实词、虚词、典型句式、精彩语段、名言名句以及全文的翻译等,这些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成为教学的主体,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则是对上述内容进行强化的形式。当然,在这个模式化的教学中也并非对理解文章时代和生活意义毫不涉及,其涉及主要是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来体现的,而简单的和高度概括的介绍,根本无法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走进作品,这就使通过文言文的教学进行育人的前提落空。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对文本的讲解也往往将重点集中在串讲上,让学生知道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道理,而通过与时代和生活相联系进行内涵分析则很少有人做到。以现代生活的背景、以现代人的眼光对文言文进行分析,也易使育人受到扭曲。马克思曾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作品不要要求它为我们现代提供了什么,而是要看比它的前代多提供了什么。故此,以现代理念去评价过去时代的作品,完全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果说对育人有作用也往往是负面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往往因内容上的偏差而失其准确。由于文言文教学的应试取向,使其复杂的内涵简化为一种操作模式,使其中一些关涉育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被简化为程序中的无关痛痒一节,由于失去准确的育人依托,使育人在总体缺乏中还存在着误导。

三、文言文教学中正确处理育人与应试的关系

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肩负着重要使命的,作为语文课程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必须分担这一使命。同时,作为语文教学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前提的知识与能力同样不可忽略,否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失去了依托。当然,知识与能力作为应试的主要内容,同样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新课标实施后,考试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由于考试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所以在落实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对知识与能力进行特别的强调以适应考试是教育转型期的自然之举。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处理好育人与应试的关系需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的背景分析。古代作品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我们要进入作品必须改变现行文言文教学将背景介绍只作为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只读一下课文下的相关注释)的做法,而要将相关的背景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准备,同时不能单纯背景介绍,而要对背景的内涵对应着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背景是走进文本的前提,只有对背景有了明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二是改变已有的模式。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渗透背景的分析。这里改变已有的模式是基础,如果文言文教学中长期运作的模式不改变,其他的改变就无从谈起。解决语言障碍是前提,任何文章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读懂,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故事,说明的是什么道理。如果语言上有障碍,这些内容无法知晓,深入分析就成为空谈。对文本进行渗透背景的分析是做法,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缺少甚至没有育人就是因为缺少对文本内涵的分析,更缺少通过背景因素分析揭示文本内涵本质、提升文本育人价值。只有渗透背景因素的分析,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他们的体验和感受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三是抓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点,对内涵进行全面开发。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作品,而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更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传统语文教学中对文言文的教学将主要的着眼点放到了形式上,内容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甚至被忽略,从而导致教学对文本解读的片面性,造成文言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削弱甚至丧失,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把握的理念。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必须回归文本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本质,通过对内容的全面开发,实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目标的统一中,实现对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文言文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本,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育人与应试功能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落实新课标的背景下,这个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及其育人与应试矛盾产生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月第二版.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10.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月第一版.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月第一版,2004年重印.

[4]潘 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第一版.

[5][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宏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月第一版,2004,1月第四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