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突破高中学生作文素材占有量、使用量皆不足的难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有效利用课本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下水文等课内资源,有效利用传统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等课外资源,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提升学生作文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作文;有效教学;课程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30-0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1]作文学习中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没有素材。为此,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地开发、利用课内、课外资源,使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占有量、使用量,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和能力。
一、有效地利用作文教学的课内资源
(一)利用教材文本
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是教材。教材中的课文,无一不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2]可见,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作文材料,充分“用好”这些材料,让学生构建起教材选文和自己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素材、学习写作。
1.人物特写训练,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宝库,经典的文学形象和作者的亲身经历都应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为作者或者课文中的文学形象来一个“人物特写”训练。作者有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经典的文学形象有林黛玉、贾宝玉、哈姆雷特、桑迪亚哥等。为此,可在学到相关作家的作品时,稍作作者生平介绍,在学到这些文学形象时进行一些情感共鸣与沟通,并让学生抓住人物的一个突出特征进行人物特写,自由发挥,深入挖掘。再通过全班的作文训练交流,学生就会获得“每个人物”的最大资源,促进作文素材的积累。
2.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命题作文训练。在教学经典文章时,教师除了教授文本高超的写作机技巧外,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写作训练,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写作技巧,转化到自己的习作中,使他们不但能较好地巩固所学的写作技巧,还能较轻松地完成写作训练。
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们钦佩其山水田园的景物表现力,可以设置用散文的语言进行一段景物描写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写景的手法,区别诗歌和散文语言的细微差别;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仰慕作者对康桥的深情,可让学生训练借助意象抒发深情的方法,写一首小诗《再别某某》;学习《祝福》《夜》《荷花淀》《母亲》等篇目后,让学生比较如何塑造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女性人物形象,进而写一篇以女性人物为创作对象的习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风雪”的描写很精妙,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写一篇小说或记叙文,插入环境描写。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改写、续写、仿写、评论等单项训练。
(二)巧妙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可最大化的将语文与实践相联系起来,体现知识的运用,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它以各种活动为形式,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积累经历、体验和感受,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访谈、参观、校园小记者、校园小编辑、演讲比赛、剧目创作、主持活动等。活动中,学生亲身参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时,充分地调动已有知识或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提高写作训练的自觉,在兴奋、享受、快乐与喜悦中去完成写作训练。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写作体现了真实,彰显了个性,激发了无限创造力。
(三)教师下水作文
教师不仅有过硬扎实的语文专业基础知识,比学生有更广博的社会生活经历,大多数又有写作的经历、经验。在作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这个独特的资源。作文教学中讲授写作知识,不经常写作的教师往往不能准确地筛选出哪些知识对学生是最有用的,不能形象、生动地给学生介绍这个写作知识如何巧妙运用。如果教师没有很多的写作经历,很难对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具体困难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能空泛而谈,纸上谈兵。因此,教师要多写下水作文,才能感悟学生在作文中遭遇的困难,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所突破,做到文从字顺,能想得好,也表达得好,且有个性、有创意;才能启迪学生如何恰当运用表达技巧,表达对生活的深度感受和深刻思考。
二、有效地利用作文教学的课外资源
(一)利用传统经典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是国人的智慧结晶。然而,现在很多高中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值得一提,普遍缺失传承传统文化观念。语文教师,应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辅助作文教学。
每周安排一次传统文化讲座,《论语》系列讲座、《弟子规》系列讲座、中国国画的审美欣赏、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建筑学、古代音乐欣赏、中国儒生等,力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接受并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智慧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写作视角与观点。
借助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切实体验节日活动,开展民俗风情调查,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更好地感悟生活、品味生活。比如春节见闻、元宵赏灯、清明踏青、端午逸事、中秋赏月、重阳敬老等题目,可以调动学生去观察人们怎么过节,通过观察和体验,学生们都写出了有个性、有创意、有文化的好作文。
引导学生亲密接触并感知充满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让他们去寻访、去体悟,可以将地方文化自豪地写入文章。比如,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在这里,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我们带着学生看过各种演出,看过皮影的制作,还让他们穿上戏服去表演。学生的体验是鲜活的,深刻的,作文自然就充满真情实感了。
(二)利用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以其强势的力量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大众文化对于高中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由于大众文化距离学生非常近,他们更有热情去接受。因此,如何选择大众文化中的积极、有益的内容和形式,去影响学生是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可巧妙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去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
如今的时代,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视这个资源,弥补写作素材不足的缺憾。比如引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新闻调查》、《共同关注》等新闻类节目,可以让学生看,在课上讲述,谈感想,相互点评,训练口语表达之外,抓住学生关注的新闻事件写感悟文章,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积累写作素材,写观后感,写评论文章;还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中学习写作技巧,比如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镜头放大的细节描写,独特的开头方式等等,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巧妙运用。
在我们的身边,广告铺天盖地,遍布每一个角落。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从有益的、精彩的广告中,找到提升写作的途径,积累一些直接可作为素材使用的经典广告语言,如:“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公益广告);“一切皆有可能”(李宁)等。学习新颖的广告创意构思:“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迪比尔斯),借物抒情,巧妙地将钻石和爱情有效嫁接,也体现该公司的钻石质量上乘,受人青睐。学习巧妙的技巧手法:“平安中国,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采用回环、顶针的修辞,语言至美,意义丰富; “她用了?她没用?” (克莱罗染发水)采用设问、疑问,夺人眼球,产生想象。学生学会这些广告中的语言、构思、技巧,并灵活运用,可以给文章增添不少文采。
流行音乐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其实我们可以借助流行音乐有思想、哲理、艺术性的歌词,调动学生对熟悉的歌词进行语言的感知、体悟。比如周杰伦的《菊花台》《东风破》等歌词中巧妙运用古典语言和各种修辞;罗大佑的歌词,总是将深情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写评论鉴赏文章,也可以仿照歌词语言自己创造歌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