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笔记本电脑进入中高考考场刍议

2013-04-29 00:00:00宗树兴吴小春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3年12期

摘 要: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全新的数字化信息时代,并给学校教育教学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应用不够、“带本应考”操作困难等,导致信息技术未被列入中高考综合考察范围。“带本应考”有可行性,如能实现,必将带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性改革,促进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回归。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本应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05-02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明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把全世界连接了起来,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数字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恩惠、便利、享受,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生活、工作和学习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挑战。利用好信息技术,使之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处理好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现代人的标志性能力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引起了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变化,这一估计应该并不过分。从发达国家到后发国家乃至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世纪末乃至新世纪的开始十余年,现代信息技术走过了从量到质的普及,从辅助教学到拓展教学、整合学科等进步和改变过程。目前至少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学生的学,或者是教师的教,亦或是校长的管,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改善和改进了教育方式方法,几乎成为中小学微观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中最重要的支撑和影响要素之一。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或掌握程度很差,就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均衡程度和教学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水平。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甚至重要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思想和意志,它改造了教育教学的所有重要的影响因素,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利用数字科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依照个人的情况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习无国界和学习无时限的优势,创造新形态的学习革命,也宣告新学习时代的来临,并已成为未来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今天几乎不可能离开现代信息技术来谈中小学教育教学。

一、信息技术未列入中高考综合考察的原因

现代信息技术如此重要,它不仅仅是教育的工具,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在我国目前信息技术依然被置于学校的边缘,只是用于专门课程中,我们却没有真正重视它和运用它。对于这项现代人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学了,也考了,但是如何运用它来学习、来处理信息、来形成判断,却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试问,对于曾经和正在改造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信息技术,对于标志着现代人基本能力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为什么不能应用到中高考,为什么不列入中高考中实际的综合的考察呢①?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

一是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这是我国的现实,穷国办大教育,难免资金短缺,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设备配置长期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致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力度和内容受到制约,同时,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培养没有了寄托。

二是教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一些学校的教师和校长无端排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认为信息技术会冲击和干扰正常教学,滋生学生的网络依赖,有的甚至还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会让学生变坏;很多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程度不高,仅仅停留在打字或简单的幻灯片制作上;很多学校将电脑配备作为摆设,根本不让学生进微机教室上课,微机室只为迎接参观和检查所用;有的学校微机上不了网,阻碍了网络技术和知识的普及。

三是带笔记本电脑进入中高考考场(以下简称为“带本应考”)的操作困难。如果允许带本入场,技术上就必须保证公平,笔记本要相对统一,本上所带软件以及网络速度要一致;考试的信息技术水平要相对一致,国家要重新审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考题的设计难度增大,需要绕开计算机和互联网设计试题;考试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弊问题会相对严重,需要设计预防措施和修改原有的一些考试安全和监督方面的规定。

二、“带本应考”的可行性分析

困难能否克服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新世纪以来,国家即下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配备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作为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小学普遍开设。 2003年,国家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②,为广大农村中小学分批配齐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必要的教学软件。地方政府和学校也都想方设法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以及硬件配备、软件开发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增加投资和给予政策支持。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再构成启动“带本应考”的实际障碍。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不存在争议,其不受重视甚至受到忽视的重要原因恰恰是没有“带本应考”的政策设计。按照我们目前的教育评价政策,升学考试仍然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和社会声誉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因素,因此某种知识或能力被列入考试内容,自然就会成为导向,而不再需要自觉和说教。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教育承载社会流动的近乎最重要的渠道的现实压力下,除了改变竞争的规则本身以外,其他手段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缘木求鱼,至少改变规则是最经济的手段。

再次,“带本应考”可行性的解决恰恰解决了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中的最难部分。硬件和技术问题之前已经有所阐述,终究不应当过于放大,解决起来基本上属于主动性强弱的问题,或者说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无问题,我们不能由于过分的路径依赖而不思进取和改革,眼睁睁的看着内耗的扩大和蔓延。至于命题的难度,恰恰是中高考命题改革的契机,也是以中高考引导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是对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向的强烈的和根本性的支持。

三、“带本应考”将会带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性改革

假如实现了“带本应考”,不言而喻,就会带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性改革。首先,对传统学校教育构成挑战,主知教育会受到强烈冲击,死记硬背的大量死知识会遭到摈弃,学生不会担心大量繁难无聊的计算。其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会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距离现代化更近了一步,信息社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才会凸显出来。再次,数字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具体思考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再认识,能力的考察将成为考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能力考察则始终是个难点,对高考试题的分析表明,知识的记和背仍占相当的比重。应该说针对死知识的考题设计也相对容易些,而对能力的考察则需要更多的教育和教学的储备和对学科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的考量。再次,以人为本在教育中会得到充分体现,将考试的一张试卷,发展到多个学科的整合试卷,学生自己决定要考什么,什么时间考。主知教育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发展的人文性产生了低视,千人一面,司空见惯。知识不是纯粹工具,还是人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带本应考”将弱化知识的唯一性,增强知识的人文性,使得教育在功能回归上迈出一大步。

假设毕竟是假设,距离现实还有很长的路。但是这种新思路是必要的,我们的教育必须应用于社会的许多方面,如果假设成为目标,就会导致一次教育的革命,会对现实产生真实的影响,未来的科学发展水平、国家安全保障和人才培养的高低、成败,取决于今天我们对这次数字革命认识的程度。因为,毕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在困境中滞留的时间太长了,正向的尝试很有必要,哪怕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注 释:

①一些地方把信息技术列入中高考单独考试,占一定分数,这与本文所言将信息技术用于中高考并不相同。

②国务院于1999年1月13日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个《行动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并作为《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2003年5月,国家又启动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试点项目的相继完成,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范围内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