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有关提升教育层次的词汇
习 文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诸如“学习”、“学业”、“课业”这样的词汇常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可谓耳熟能详。弄清这些概念的含义,对于提升教育工作的层次、水平是有益处的。
“学习”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其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有研究者指出,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发音为“悦”)乎?”依照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就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中国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模仿,以获得信息、技能,即个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再运用自己的头脑,接受自然和社会中的声、像、触、味各类信息和书本知识及其思想含义。“学”的情形包括自学和从师而学。“习”则是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行为。所谓“温习、实习、练习”诸词,便是“习”的诸般具体行为。学习是一个伴随人生整个过程的大概念,这个过程就是接受信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滋生进而养成适应环境直至改变环境能力的过程。毛泽东的名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这些都道出了人们切实搞好学习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对于“学习”,所谓“学业”“课业”就更趋向具体。
“学业”,公认的解释:第一,指学问。学问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方面。如《墨子·非儒下》中说:“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又如唐代“诗圣”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中的诗句:“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其含义比较宏观。第二,指学术。学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中写道:“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许慈)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中说:“古先哲皇大道,历世咸备,学业源流,揆诸一孔,非一偏之见,一曲之书。”其含义也比较宏观。第三,指学习的课业。此义项直接与学校教育相关。如《吕氏春秋·诬徒》:“此师徒相与异心也……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此语道出了师生关系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是的,师生关系不融洽,离心离德,就会导致课业学习上的失败。《三国志·魏志·华歆传》中载,华歆针对三府(即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之议,表示忧虑,以为“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结果“帝从其言”,没有停止对于经书(即儒家经典)的考试。
“课业”则更具体,与“学业”之第三义项基本相同。第一,作为单纯名词,指功课;学业。如《宋史·李绚传》载:“(李绚)少放荡亡检,兄綯教之书,严其课业而出。绚遨自若,比暮綯归,绚徐取书视之,一过辄诵数千言,綯奇之。稍长,能属文,尤工歌诗。尝以事被系,既而逸去。”作为个案,李绚的课业学习也是一个颇有趣的现象。第二,为复合词,动宾结构。指攻读学业。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中叙述,鲜于同对蒯遇时说道:“今日承老师以令孙相托,此乃门生报德之会也。鄙思欲留令孙在敝衙同小孙辈课业。未审老师放心否?”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中的描写:“沂水某秀才,课业山中。夜有二美人入,含笑不言。……”
细品这些词汇,犹如会友品茗。愿教师朋友们加强学习,促进学业,不断精进,站在时代的高度,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