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在初中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为目的,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将来学习或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充分关注历史背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中考命题分析能力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需要关注历史背景问题的教学。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注重历史背景问题教学
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历史背景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背景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概括比较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历史事件的实质问题。在《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提到“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其中“原因、动机”等强调的就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往往有忽视历史背景问题的教学现象。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认知长征的背景,红军长征的原因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材正文部分只提及一句,在小字部分用一段进行补充解释。但有的教师在分析长征时,没有向学生交代清楚,或者仅提及一句。可以通过展示蒋介石五次围剿的表格:
表格一目了然,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比直接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左”倾错误的危害。并且通过这一分析能和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分裂再到合作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脉络进行整体把握。
在历史背景问题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背景和相互的因果关系。
二、中考历史试题中的历史背景问题考查
近几年中考历史命题的新特点是创设情境,运用相关的材料或者联系现实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能力。
2010年河南省历史第2题: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的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答案:B.
该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依据题干材料分析历史背景问题。选项A、C、D就材料表面反应出的问题来答,而选项B则是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人对西方文明的错误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背景有所了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历史背景问题的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形成重要历史概念的必要学习过程,更是顺应新课改中关于“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要求。
三、关于历史背景问题教学的几个策略
初中历史背景问题的教学,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发挥教师的个人特点和魅力,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1.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分析比较揭示历史背景
例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上《俄国十月革命》,可以通过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俄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材料二:如图1、2。
材料三:1914年,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1400万青壮年走上前线致使后方大批工厂关闭和大片田地荒芜。……俄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沙皇统治日趋虚弱。
——夏景才等主编的《世界现代史》
材料一说明俄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材料二反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残存着大量封建残余,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社会矛盾尖锐。材料三指出一战给俄国带来的深重灾难,成为俄国发生革命的一个重要背景条件。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相关材料,归纳、概括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问题,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主义革命。
2.从不同角度提出历史问题,引发学生探讨历史背景
讲授西安事变时,可联系历史上国共两党合作、分裂的历史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时代背景及特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制本主义压迫剥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基础。第二次合作又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发生,促成这次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当国内阶级矛盾面临民族矛盾时会让位于民族矛盾。從而认清西安事变发生的深刻背景。
3.运用影视等直观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背景
例如,播放唐朝建立的视频,分析唐太宗李世民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历史背景,既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又和个人能力分不开,有利于学生理解李世民这个人物。播放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纪录片,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能身临其境的感受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为目的,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将来学习或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关注历史背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