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2013-04-29 00:44胡小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苏轼人文

胡小龙

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中学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中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对中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中学生若缺少这种底子对其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也反复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割裂。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语言作为媒介的选文载体,并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试着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渗透人文教育:

一、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多了解、学习自然科学。到了高中阶段,随着阅读量的加大,学生要多了解涉猎除文学作品外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不是空中楼阁,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文科学虽独立于自然科学,但它是自然科学的延伸、拓展和反映。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生命、不懂生命构造的人会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夯实人文基础。教师也可以有选择性地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让其自由阅读,扩大知识面。

二、培养学生感悟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怀,鼓励其增加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养成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情结,实现自己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只有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才能得其个中三昧。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但东坡先生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过信心,因而词的格调是豪壮的;但仔细研读时却发现,词的最后一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豪壮情调显然不是十分吻合的。于是我寻找苏轼生平的有关资料,了解其思想发展历程,最终发现,这里其实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努力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他又与和尚往来密切,精通禅学。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苏轼在这首词的创作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情感。这样理解,就比单纯批评其具有虚无主义思想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教师只有通过这样的研读才能挖掘出作品内在的人文精神。通过这样的解读才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带着审美观念体验人生、社会,反思自己与他人,明确社会的定位,从而摒弃“唯我独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陈腐错误思想,敢于面对人生挫折。

三、教师要尽可能营造审美情境,及时鼓励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审美解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理念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对作品进行审美解读的层次与深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营建构造审美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最终正确解读作品的内涵。

四、必要时也可实行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实行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如让出讲坛给学生赏析、评价、重构或演课本剧,或唱或朗诵或题诗配画……教师在课堂内有限地完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如此既能引导学生培养其人文主义精神,又能引领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以往都是按照一般文言文的讲解方式,先是学生预习,然后教师释疑,接着师生探讨。我们备课组一位新教师却把该课上成了课本剧的形式。整篇课文按照故事结构编成三幕剧。每一幕开始时由一个学生举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别扮演课文里的角色进行表演。有简单的道具,表演的学生按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整合出台词,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有演员有观众,全身心参与其中,效果很好。整个过程给听课的同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种表演远非分角色朗读课文那么简单。全体参演同学在课后动了很多脑筋,不参加的同学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同学们完全融进文本,效果很好。

培养学生人文情结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摸索。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才能把真正的人文情结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使语文教学完美地展示出人性的一面。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苏轼人文
人文
从善如流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人文绍兴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人文社科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