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史依弘的人往往会认为她和外貌一般温婉娇柔,但聊过几句就会发现,她骨子里充满坚韧,头脑中奔涌创想,这对于一个从事传统艺术,并且已取得很多成绩的优秀女演员来说,实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对于创新,我始终怀有饱满的热情。”也许这源于她一跨出戏校门就走进了上海京剧院这个思想开放的集体,走进了《扈三娘与王英》剧组,遇到了鼓励演员自己动脑的于永华导演。“他排戏不像很多导演那样:你一定要按我的路子来,不这样掰也得把你掰到我的路子上。他很鼓励演员自己思考,甚至自己创作。”
《扈三娘与王英》中有一段反二黄唱段,说的是扈三娘的父、嫂被未婚夫祝彪杀害,她在家里哭灵的一段戏。“当时于导就要求我,这段所有的唱、调度你都自己编,我也编,咱们俩看看谁编得更好。我说您怎么能让我编,我之前从来没编过,结果他说:没事,你试试,演员以后也需要自己创作。”
史依弘回到家后立刻开动脑筋,一口气把过去在戏校学过的技巧、身段几乎都用上了。“彩排时我表演了自己设计的背着身出场的段落,导演认为非常好,说比他设计得好,这对当年的我真是莫大的鼓励。”而这出让她第一次品尝到创作之乐的作品,也为她赢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荣誉。
但她得知获奖时的反应却与众不同:“我整个人都傻掉了,因为万万没想到,而且也几乎不敢相信。我记得我当时拿着那张登着消息的《人民日报》心跳得特快、特别紧张。一是因为我当时才22岁,觉得有点承受不住这个荣誉,二是我自己知道我还不够好,还很幼稚,怎么可能得到这个成熟的奖项。”
也许正是这一份惶恐,让史依弘在始终坚持兢兢业业的同时,不断为以后的自己设立新目标。她说梅花奖之后,感觉一切才刚刚开始。于是,当年刚认识她这位菊坛新秀的观众们诧异地发现,史依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转变,从武旦到青衣,从表演者到创作者,从舞台上的角儿到台下的剧目制作人,甚至走出剧场,走进火爆荧屏的综艺节目《舞林大会》和热播电视剧《舞台姐妹》……
“我觉得创作是生命、出新是使命,如果不创作,我学死梅兰芳也成不了梅兰芳。所以我只能是把梅兰芳的东西能学多少尽量去学,但还有一条腿一定要去创作、去出新。”
1999年,史依弘在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毕业演出时上演京剧《宝莲灯》,其中有一大段自创的武戏,让前辈艺术家杨秋玲老师连连称赞:太美了。
“读研究生时有个川剧老师教我们川剧的扇舞、长水袖舞,并用那个长水袖舞编了一个组合,我觉得很美,一直记在心里。“等到她毕业演出《宝莲灯》时,发现剧中有段情节不合情理:三圣母来到人间,抱着沉香享受天伦之乐,二郎神突然降临,不仅夺走她的宝莲灯,还要带她回天庭,二人随后开打。”原本演到这里三圣母要下场去换衣服,把之前的长裙换成软甲,但她这个举动肯定说服不了观众。于是导演问我想怎么办?”史依弘霎时想起川剧的长水袖舞,就对导演说不如用水袖开打。正式演出时,她把一段水袖藏在衣服里面,用尼龙搭扣粘住,当二郎神突现的时候,她巧妙地把搭扣解开,水袖一撒,化作利器。“我结合了自己的武戏功底,让这段长水袖开打充满了刚劲又飘逸的味道。”戏一落幕,杨秋玲老师激动地走来问她这段戏是谁设计的,史依弘自信地回答:是我设计的。“老师立刻拥抱着我,说她很感动。其实那次活学活用的创作,让我也感觉特别愉快。”
2007年,勇于创新的史依弘将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搬上京剧舞台,而这一次,她不仅在编创、表演等领域投入了自己_更首次尝试担任剧目的制片人,从最初的剧本酝酿,到选导演、选作曲、选舞美设计……参与了全剧创作过程的始终。“做这部戏让我特别开心,因为不管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这一部《巴黎圣母院》好还是不好,都是我通过这部戏想向观众展现的想法、对人物的理解,都是从我心里流出来的感情,而不是别人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