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事业没有整体往前走,一个人再成功也不叫成功。”和始终满怀创新热情的史依弘谈未来,答案果然是意料之中的掷地有声。这位在自我领域不断突破、扩容、求新的优秀演员,还拥有凌驾于整个行业之上的视角,延宕于整个行业链条的思考。
“近些年总有一些小学生想和我学戏,同时我也到很多地方给戏迷上过公开课,我发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领域有些现象值得关注和探讨。”
史依弘说现在艺术类院校有一个“人才留校”的普遍现象,它的优势是为艺术教育队伍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但同时存在舞台实践经验少的教学盲点。“我当年一进戏校就跟张美娟老师学戏,她本身的艺术成就已很高,又能潜心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教给你,现在回想,这样的老师是艺术和学生的双重福音。“她以张老师当年给她排练的事情举例,”我做完一个亮相动作之后头发正挡住脸,我下意识甩一下头,老师就说,你干吗?台上没有这个动作,重来。”史依弘认为_张老师虽然严厉,但她的经验能在台下帮学生把台上一切问题解决。“而现在有些学生一上台才发现穿着的裙子会踩着,头饰上挂着的穗一转身就会刮着……这些看似细小琐碎的事,其实是很值得注意的源头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想办法解决,有可能会成为戏曲教学传承工作的隐患。”
此外,史依弘还提倡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些学生习惯于对老师进行纯粹的感官模仿,这十分不可取。因为即使戏曲是一门需要口传心授的艺术,学生也不该忘记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头脑,即使是听一段大师的唱,也可以自己思考分析好在哪里,甚至可以想想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走正确的路比正确地走路更重要。”这是史依弘推崇的观点。“有一次我在英国BBc演出,遇见一个华人在后台弹钢琴。”她问他初学钢琴的第一节课怎么弹?“他说老师不断跟他们说一句话:放松、放松、再放松。我说那样怎么能弹得出音呢?你放松之后手就没有力量了。他说对啊,你放松了以后方法是正确的,当你方法正确以后练习一个月,你就有力量了,但这个力量不是你使拙劲儿出来的。”听完这话,史依弘无法不想起找她学戏的小朋友,“一张嘴唱就起范儿,浑身较着劲,完全背离了游刃自如的戏曲表演精神,就好像走在错误的路上,你再怎么调整自己的姿势也没用。”
除了行业上游的教育领域,史依弘对通过舞台和观众的交流互动,也有一番自己的思考:“演员在舞台上就是要以好的方式传递美,引导观众发现美、欣赏美。所以我每一次演出都会很投入,因为每一批观众都不同,我要让他们看到好戏,他们才会有兴趣再次走进京剧剧场,这是我给自己规定的责任。但如果演员走在错的路上,传递不出美,比如不会放松,在舞台上总呈现出一种剑拔弩张……久而久之就会误导观众,让他们失去对美的评判,甚至对戏曲艺术产生误判,这对戏曲艺术本身是一种伤害。”
在采访的尾声,我们回到关于未来的话题,史依弘清亮的眼神中充满可以感染听者的自信:“我想那会是一段最好的时光,是我最有力量的阶段。”她说她会继续尝试各种创新,同时通过各种形式不断补给自己,“我可能会再去学习昆曲剧目,重排梅先生的大戏,参加更多的交流活动,推动我热爱的事业向前发展。”
“祝你成功!”分别一刻,记者这一句告别,竟引发出她整个采访过程中最大视域的一段感慨“我从不认为个人成名了就是成功。我认为成功的大概念是:这个事业因为你的努力而被更多人关注,或者你带动起了更多人推动它的发展。声乐领域有一位著名的周晓燕老师,90多岁还从事教学工作,教出了廖昌永等很多歌唱家,推动了一代一代中国歌唱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她让这个事业有声望、向前走,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了不起的成功。与之相比,个人的成功太小了,其实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