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景平
为群众实实在在办事,用心血和汗水改变了一方水土的面貌,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贴近群众,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开拓奋进,这就是内蒙古化德县的县委书记霍建忠的真实写照。
霍建忠是个土生土长的草原人,他勤于挑战,生来就有一股子犟劲,只要认准的事,那就是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做好,做到底。身为后山地区县委书记的霍建忠,更是牢记使命,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自己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在化德县的17.5万全部人口中,农牧区人口就占了14万之多,再加此地处边疆,气候冷寒,自然条件差,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霍建忠下决心首先要在全县的民生保障和改善上来个大的突破,以此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在霍建忠看来,对这个农民人口占绝大部分的县来说,要想让群众尽快摆脱贫困,必须解决严重制约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因素。面对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和流动趋势,他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重点做好特色产业的培育,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托化德县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羊绒服装生产加工,以劳务经济统领农牧区工作全局,实施“无土移民”,对农村人口实行“三三制”分流,以此加快县域经济的大发展,让农牧民脱贫致富,幸福指数提高。这个“三三制”分流的核心就是:从化德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培育壮大当地的羊驼绒服装产业与加快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三分之一具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让这些劳动力从事羊绒絮片服装的加工等产业,由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再将三分之一的有劳动技能和种养积极性高的人口,通过合理收缩转移,把这些人集中到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实现高效种养,以此推进化德的农牧业产业化;对于剩余的三分之一的人口即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弱病残等农村弱势群体,纳入农村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系统中实行集中供养。这里所说的创造性的工作和突破就是将互助幸福院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与农牧区敬老院建设相结合,与盘活农村牧区闲置国有资产相结合,霍建忠他们的这些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实际的养老体系建设,为我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农村牧区的养老工作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在化德县建设互助幸福院的民生工程中,霍建忠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从物质保障和精神享受两个层面满足农村牧区老人的养老实际需求,将农村牧区六十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就近集中搬迁到幸福院进行集中养老,让这三分之一的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阳光温暖。对这项普惠民的重大工程,化德县把其纳入了城乡总体规划,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并同时把环境宜居放到重要位置,优先将幸福院建在近路、近村、近水的中心乡镇所在地或新农村示范区,让生活在“空心村”、“老龄村”的老人们自愿就近就地入住幸福院。幸福院的建设为这里的农牧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了幸福的晚年生活,其既恢复了这个县的生态,又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上的压力,实现了三赢。从2010年到现在,全县撤并生产条件较差、居住户数30户以下的自然村65个,建设中心村30多个。同时在三年内他们复垦土地270公顷、恢复草场3600公顷,通过土地复垦置换城镇建设用地51公顷,并向企业和种养大户流转土地12万亩,使其户均增收2000多元。实现了生态和增收的双赢。
霍建忠是个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县委书记,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求真务实,更是富有开拓精神。对任何一个农民、一个干部总是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他也因此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尊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正因如此,他从2009年1月来到化德,任职县长到县委书记的短短几年中,用厚爱和劳心,让化德这个远近出了名的国贫困县,一举走在了内蒙古中部旗县的前列。
化德县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是民营经济的飞跃性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其中有在2012年开工建设的总投资45亿元的2X13.5万千瓦的自备热电厂项目,这在全市的11个旗县市区中得了第一头彩。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辛勤耕耘奔波,使来这里落户的合金企业达到49户,入驻该地的中泰特种钢厂是霍建忠他们招商引资的最大成果,它全部四期项目形成规模后,其合金产能将令人注目。这一大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民营企业的入驻标志着化德铁合金产业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同时也证明了这里是让民营企业家放心的投资热土。如今这里的铁合金优势产业已成龙头支柱,铁合金产业园的合金产能达到100万吨,如果市场价格好的话,今年他们的产值将达百亿元。也让化德这个硅锰产能达到全国产能八分之一的产业大县,再跃新台阶。
化德能有今天的巨变与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大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机会。用霍建忠的话说就是“加速产业聚集、打造产业龙头、做大产业规模”,以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如今在化德已形成了以服装、合金、风能发电、矿产品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体系。目前全县服装生产企业达到287家,在化德的常住12万人口中,有三万人从事羊绒服装加工,有六千人从事铁合金产业,有两万人从事高效种养。随着服装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化德每年需新增机工就要3000人。去年他们又新建了一个占地200多亩的以研发销售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服装产业园,以此提高服装的品质、产量和知名度。同时还在首都北京建立了研发基地,让化德的羊绒服装跟上世界服装潮流,目前这里生产的各式羊绒服装已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俄罗斯和西欧。化德正是通过发展吸纳民营经济,从而使这里的工业和加工业,飞跃壮大,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的升级,让相当数量的当地农民及周边锡盟和河北的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化德民营经济的“一软一硬”,让化德插上腾飞的翅膀,可以这样自豪的说,在化德这块热土上就业已不再是难题。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霍建忠冲破重重困难和屏障,能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农村养老的新路,没有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及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条路是难以创建实现的,更不可能在化德这个国贫县来个历史性的突破。
霍建忠求真务实,把为人民服务牢记心中,他是为工作而生的,他对父老乡亲有厚爱,为了探索并开拓出农村牧区养老的新路子,他的“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法更是让人了解了这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县委书记,这“五加二、白加黑”即把每周的五个工作日、两个休息日,每个白天和黑夜全部作为自己的工作时间,没命没夜的奋力工作。霍建忠凭借身上蕴藏着那股充满活力的干劲,创造出贫困地区一个又一个的业迹。胜利永远是属于那些勤于思考,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人们。我们看到在幸福院的建设中,霍建忠采取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项目围绕幸福院整合,资金围绕幸福院集中”建院做法,用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和公共资源共享等方式,非常有效地解决了资金不足之难题。其中民政、城建、财政、发改委、残联等部门负责主体建设,农业、水利、交通、卫生、文广、林业等则负责基础配套建设,这其中民政部门负责服务指导,而日常管理则由村委会负责。在建设中,他们把闲置的旧校舍、撤并后村乡的闲置办公室进行改造扩建,因此节省了不少资金,仅2011年朝阳镇的民乐村、德包图乡的丰满村两所幸福院就节省资金50多万元。为了完善幸福院的服务功能和改善居住环境,霍建忠亲自带领有关部门人员到幸福院现场办公,为每个规模为100户左右,户均面积31.3平米的幸福院,全部进行了水、电、暖及仓房等生活设施的配套,并一应俱全的配齐了包括文化活动、医疗卫生、图书阅览、健身休闲、便民小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化德的每一个幸福院都留下了霍建中辛勤的脚印,也洒下了他的心血。
记得梁实秋先生曾写道过“老年人饱经世变,只希望平平安安的有碗饭吃,就心满意足。”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在边疆的化德老人们不仅仅是有饭吃,而且实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衣食无忧。对此我们真应赞颂。为敬老,细心的霍建忠就连老人们的烧水问题都想到了,他特意为幸福院的老人们安装配备了太阳能灶,关怀和环保一举双得。为丰富老人们的餐桌,每个院还为老人们建起了温室大棚和小菜园。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老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霍建忠他们创新的“集中居住、分户生活、自治管理、互助养老”的运行模式,使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实现了居家式社会养老,老人们晚年的养老就在乡村田园中度过。院民之间的互帮互助,消除了他们的寂寞和孤独,感受到了党的阳光和人间的温暖。
从2010年到现在,化德已在全县建起互助幸福院29所,解决了全县2600多户、5100余名无生产能力,有生活能力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去年九月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和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专程来到化德对此进行考察调研,李部长对化德养老之路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他指出这为我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借鉴。
化德的农村养老互助院的成功范例,有效地破解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之难题,走出了一条欠发达贫困地区整合项目财力集中投入使用,建设农村牧区集中居家型社会养老的新路,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减少了信访量,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让子女安心、老人开心、政府放心。老人们实现这晚年幸福安心的梦,这一切不知倾注了霍建忠书记多少的心血和汗水。这也正是我们多少老人们实现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