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英
我既当过国培学员,也当过国培班主任,还当过国培辅导教师,说实在的,对国培的有效性是不大认可的。有很多人戏言:国培,就是国赔!意思是说,本为国培,却成了国家赔钱,也就是国培只是形式罢了,没有效果,国家的钱打了水漂。这话虽然有点过头了,但切中了当前国培的一些弊端。
如何才能不让“国培”成“国赔”呢?
一、对象“同类化”
在培训之前,培训单位应该进行深入摸底,让同一类的教师参加同一类的国培,不要虾兵蟹将、天兵天将齐步走。归类的办法很多,可以根据学识水平,也可以根据专业能力;可以根据教师来源,也可以根据工龄长短;可以根据地域条件,也可以根据环境处所;可以根据特长爱好,也可以根据工作时段……总之,要对参培对象同类化。在以前的培训中,出现过县级骨干教师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同班培训的情况,其效果可想而知。进行科学分类后,同类的对象学同类的内容,才会产生效应。
二、课程“针对化”
负责培训的机构不要被每次培训学员的研修日志、学习小结、学习心得等迷惑了,那些许多都是言不由衷的话。从以前的国培来看,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作为培训单位,在设置课程时不应想当然,而应解决应然需求。要对培训对象进行细致调研,了解他们当前的急切需求等,根据对象实际,再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不是追求全、大、空,而要讲究专、小、实。变撒网式课程为聚点式课程,才能实现“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的有效结合,学员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才能提高培训的效果,国家的钱才会用在刀刃上。
三、管理“严格化”
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作为国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负起管理的责任,并将管理严格化。从以往一些国培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参与了管理,但有放水现象,如有些学员没有参加学习,或者学习没有达标,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如果我们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国培结果与学员的切身利益进行挂钩管理,并严格执行,我相信,每位学员都会尽力完成最低要求,达到合格。同时实行奖励制度,对学习积极、优秀的学员或单位进行一定奖励,效果会更好。两下夹攻,就能实现“下保了低,上不封顶”的培训效果。
四、实作“跟进化”
任何一种培训,不应该结业就万事大吉,而要跟进落实。作为国培,其最终应指向实践运用。也就是说,学员参加国培所获,不应停留在嘴上、纸上,而应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国培项目,将终极目标指向了结业,满足于获得数据与资料,以便应付检查与验收,以便取得下一个培训项目。每个国培项目集中学习或网络学习结业后,可进入实践研修,在学员所在区县聘请实践指导教师,针对前期培训内容,设置相应的实际操作,让学员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将培训的终极目标指向学员的实操技术与能力。这样的培训,学员学得懂、看得会、做得来、效果好,自然就能激发参培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国培”成“国赔”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如果有了上面的“四化”,我相信“国培”一定不会成为“国赔”!
(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40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