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零
時間拉回到一年前,2012年5月28日。「5萬5,894票,得票率50.47%,過半!」蘇貞昌的支持者奔走相告,蘇貞昌內心的喜悅全寫在臉上。蘇貞昌當然高興,因為他拿到2016年大選門票的機會增加了。
這次黨主席選舉有效黨員數為16萬3,808人,投票率高達68.62%,是歷來投票率最高的一次,顯示動員程度相當高。參選人數多達5名,競爭激烈。蘇煥智排名第二,獲2萬3,581票,吳榮義1萬6,315票,蔡同榮1萬2,497票,許信良2,763票。蘇貞昌當選民進黨第14任黨主席的成績,堪稱漂亮!
民進黨在五都選舉雖只保住台南和高雄兩市,台北、新北兩市雙雙滑鐵盧,企圖攻克台中市的努力也功虧一簣,這場選舉卻顯示民進黨的黨內競爭已恢復百家爭鳴的榮景,重新拾起再與國民黨對決的信心。對大輸台北市長郝龍斌10萬多票的蘇貞昌而言,得以風光掌握黨機器,無異吃了一顆定心丸。
然而環顧四週,蘇貞昌無法顧盼自雄。因為他心裏很清楚,他競選黨主席的手下敗將,都不是他未來的對手。真正的敵人蟄伏在另一個角落,沒有發聲。
最後一哩路敗在兩岸民進黨蘇主席須面對
蘇貞昌是在民進黨敗選2012以及黨內反思敗選與兩岸、經濟問題關連性的氛圍下上任黨主席的,兩岸的政治與經濟議題,正是蘇主席上任之後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兩岸問題,不管蘇貞昌個人願不願意面對,民進黨和蘇主席都必須要面對,這個問題現在不解決,就是把問題拖延到2016,屆時再由全黨面對,已經錯失先機。
蔡英文在2012年敗選之後,坦言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最後一哩路就在兩岸;謝長廷也說,民進黨的最後一哩路,是因為兩岸與經濟議題還不能讓中間選民感到安心,才輸的。民進黨必須反省:為什麼企業家公開挺「九二共識」,美國為什麼會支持馬英九?
然而,正當謝長廷興致勃勃想在兩岸問題上著墨,不惜屈就黨主席底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蘇貞昌卻讓謝長廷穿小鞋,削足適履,謝長廷豈肯就範。
早在2000年,謝長廷就提過「一國兩市」,2011年他提出「憲法各表」,引發議論。2013年3月22日,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在福建平潭舉行第11屆兩岸關係研討會,中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謝敏捷就謝長廷的「憲法各表」加以申論。4月1日,謝長廷再提「兩岸憲法都是一個中華」的思考架構,制訂《兩岸政府關係條例》替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顯示他已決心走自己的路。
謝長廷1月28日在新台灣智庫的論壇曾表示,民進黨的首要敵人是國民黨,而非共產黨,若是每場選舉都被操作成統獨決戰,大陸除了支持國民黨,別無選擇,如果民進黨不提出有力的兩岸政策論述,而把詮釋權拱手讓給國民黨,那是非常危險的。這是謝長廷提出「親美、和中、對決國民黨」策略的背景。
不管北京目前對謝長廷提出的論述是什麼態度,至少謝長廷在兩岸問題上,擺出了「要認真檢討」的架勢。
然而,蘇貞昌卻在2月初走訪日本時倡議「民主同盟」。「民主同盟」很明顯是「聯日制中」的圍堵戰略,不但直接槓上謝長廷的「和中」理念,也觸動了一條相當敏感的國際政治神經。這個戰略舊思維,不要說親中派期期以為不可,恐怕連親日派、親美派都不見得完全領情。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愈來愈傾向以合作代替對抗,在北韓「核盲動」的國際背景下,美國更需要中國對北韓發揮影響力。
民主同盟對民共交流意在深綠基本盤牆腳
部分政治觀察家認為,蘇貞昌在日本公開倡議「民主同盟」,著眼點在台灣內部而非國際,目的是拉攏「反中派」,先以「反中,反馬,反國民黨」的「三反策略」鞏固深綠板塊,作為他徐圖2014年黨主席連任之戰,再進圖2016的大選的政治利基。他不是政治傻瓜。「民主同盟」的主張,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定性為「反對中國」,謝長廷若繼續搞「民共交流」,必然被貼上「親中」標籤,也等於提前挖了蔡英文深綠基本盤的牆腳。各界預期,「親中」和「反中」將成為2014民進黨黨主席選戰主軸之一,這豈非蘇貞昌的老謀深算!
然而,蘇貞昌在國際場合發出「圍堵中國、對抗中國」涵義的價值性談話,必使大陸感受到敵意,無論蘇續任黨主席或成為2016年的民進黨候選人,北京都很難對他釋出信任和善意。民進黨想重返執政,恐怕不是拉近一哩,而是再拉長一哩。
迄今兩岸政策毫無實質進展的蘇貞昌,已讓綠營內部起了質疑。除了謝長廷,親綠民間社團3月份舉辦了三場研討會,包括「李登輝基金會」、「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及呂秀蓮的「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分別聚焦「探討中國」、「台灣的外交戰略」及「各國對中國的政策」。綠營社團對大陸議題的高度關切,顯然是對蘇貞昌無所作為的焦慮反應。
連深綠指標人物張燦鍙都說:「民主、自由、人權、文明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台灣價值觀,也是高於意識形態的台灣共識。只要兩岸持續交流,台灣民主的政治體制、自由的生活方式、文明的人民素養,必將影響中國,進而促使中國改變。」他的意見,代表一種不懼兩岸交流的自信,對照蘇貞昌的民主同盟,豈非顯得蘇貞昌兩岸政策的畏縮與膽怯?
4月15日,謝長廷藉著訪問美國僑界之便,提出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三個目標:「第一,讓人民相信民進黨執政有能力和智慧管控風險;第二,讓國際社會感受到民進黨執政會有努力顧及區域和平的責任感;第三,讓台灣、中國的人民了解民進黨的努力也是在保護民主、創造共生的價值。」並且「讓多數台灣人民接受、美國接受、中國忍受」。特別之處在於,謝長廷發表的地點在美國首府華盛頓,這些話,與其說是講給台僑聽,不如說是講給美國智庫和國務院聽。謝長廷不具黨主席身分,但講起來就跟「準黨主席」一樣鏗鏘有力,儼然就是2016年的兩岸政策的指導綱領。
不僅是兩岸問題,連反核的內部問題,蘇貞昌都顯得捉襟見肘。反核本來就是民進黨的基本政策,蘇貞昌發起「火大遊行」,是有意藉群眾運動墊高他的能見度,提振他的政治影響力。
本來此次反核攀上社會抗爭的高峰,正是民氣可用,若能挾著一、二十萬人上街頭反核的氣勢,透過人民、國會、媒體施壓,必然引發國民黨黨內的逼宮效應。但蘇貞昌卻在晚上的演講會上提出「罷免總統、罷免立委、撤換內閣」的激情呼聲,除了拉高抗爭層次,所導致的結果,是把突出馬英九「執政無能」的最好機會給破壞了,國民黨得以借力使力,把聲望下滑的馬英九從懸崖邊挽救回來,國民黨內的反馬力量變得瞻前顧後,不便出招。
火大遊行未引燃大火黨主席領導力被挑戰
蘇貞昌把社會對馬政府的不滿拉回到藍綠對決的緊繃態勢,使民進黨失去了擴大社會支持面的絕佳機會,火大遊行並未燒出政治大火,反而燒壞了「電火球」的保險絲,按耐不住的黨員開始怨聲載道。
有民進黨的大炮之稱的──中執委洪智坤,批評「千場下鄉,十萬尖兵」反核大動員無法整合黨內分散的勢力,歷任黨主席都以桶箍自許,蘇貞昌的實質領導效果卻不及前幾任的三分之一。他說,蘇發起反核,卻提不出整套的能源與替代方案,也沒有建立完整的智庫,缺乏議題縱深和序列,提供議員作戰之用,更沒有辦法結合社會力。
黨內民主本來就是民進黨的特色,批評幾句沒啥奇怪,但洪智坤炮打黨中央,直接抨擊蘇貞昌的領導力,一改以前黨幹部對黨主席多少禮敬三分的默契,卻讓蘇臉上掛不住。
蔡英文訴求的「國是會議」是溫和路線,也是一種「水煮青蛙」的最高策略,把馬英九執政無方卻不願察納雅言的窘境表露無遺,一時間沒有戰果,卻可以擴大反馬的社會層面,累積不滿的能量,讓黨內對馬的無計可施看不下去,最後爆出反馬的具體動作,提早讓馬英九跛腳。這麼清楚的邏輯,一向思路敏捷的蘇貞昌會看不懂嗎?
把對話氣氛搞成對抗姿態的蘇貞昌,搶得反馬先鋒的大旗,弄得朝野劍拔弩張,是在製造安內攘外的氣氛,「蘇公舞劍,意在蔡謝」,先把蔡、謝兩人的氣燄壓下來,謝長廷的「憲法共識」、「兩岸對話」,蔡英文的「國是會議」、「坐下來談」,暫時都甭說。這種激進路線,防蔡、堵謝或許一時有作用,長遠看,恐無好處。
連民進黨的名嘴郭正亮都直言,反核,與其讓蘇貞昌噴口水,「不如拜託林志玲、陳昇多說一點話」,正是對蘇式領導風格嚴重的質疑。
黨主席之位岌岌不保2016大選路荊棘密佈
政治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在僵局之中找尋突破的方法,政治人物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在眼看就要棄子投降的時候神來一筆又起死回生。要是誰把一盤好棋活活給下死了,那不讓人氣結才怪!蘇貞昌現在的情形恐怕就是如此。
蘇貞昌處處提防謝長廷,謝長廷卻公開說「2016他不會再卡蘇貞昌」,長扁之爭都能變成長扁之和,謝蘇豈有不能合作之理?2016不會,那2014呢?謝長廷究竟在想什麼?
善於因勢利導的謝長廷和許信良都主張民進黨要拿回大陸政策話語權,謝的「和中」路線終會與蘇的「敵中」路線正面交鋒,一直延燒到2014民進黨黨主席選舉,屆時,謝長廷就會掀底牌了!
外界觀察,謝長廷已經不動聲色對蘇貞昌形成了包圍圈。蘇貞昌可能還在想要披著黨主席的盔甲進取2016大選,但蔡謝聯盟分圖2016和2014,卻是最可能破蘇的鉗形攻勢,蘇、謝兩人終不免一戰。
政治是可能的藝術,當黨內對蘇貞昌的不滿逐漸升高的時候,「拱謝制蘇」就是個最可能的選項。對照謝長廷自己鬆口「選什麼都可以」的說法,觀察他一再在兩岸議題上出牌,外界可不能低估了謝長廷回鍋選黨主席的人氣和能量。
其實,謝長廷只要拿到黨主席,再助蔡英文贏得2016大選,謝長廷在民進黨內的未來政治行情是可以預期的。
2013年1月20日,台灣的年代民調中心針對「2016誰最適合擔任下一屆總統」作調查,最受青睞的是蔡英文,支持度高達28.9%,其次是朱立倫20.7%、蘇貞昌13%、吳敦義3%、郝龍斌2.6%,雖然有高達22.9%的人未表示意見,但人氣遠輸蔡英文的蘇貞昌,恐怕步步走得忐忑。
2014黨主席選舉攸關同年底的「七合一選舉」,更是進圖2016大選的攻擊發起線,重要性不言可喻。當顏清標之子嚴寬恆僅以微幅差距險勝,而馬英九民調已掉落到13%的歷史低點,民進黨形勢大好,但民調支持度同樣是13%的蘇貞昌如何贏得黨員和民眾的信心呢?
此刻,蔡英文正好整以暇地成立她的「小英之友會」、「小英同學會」,深耕基層,積極走訪企業家、科技界,爭取各界菁英的支持,並在印度、印尼、日本等國際場域頻頻曝光,看在蘇貞昌眼裏,內心不焦慮也難。
蘇貞昌在電台接受謝長廷專訪時被四度逼問「2014怎麼選才會贏?」蘇一再迴避,問他是否會選2016?蘇回以「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路要一步一步走」,大打太極拳。蘇貞昌閃躲的正是他心裏想得要命卻講不出口的2016大選。
政客若不能創造時代就必然被時代所淘汰
到2016年,謝長廷70歲,蘇貞昌69歲,蔡英文60歲,面對還在舞台上奮戰著要出人頭地的美麗島世代律師蘇貞昌,謝長廷最後會不會也出一手「要退一起退」的絕招,護送年輕10歲的蔡英文上壘呢?
但蘇、謝兩人此刻春秋鼎盛,企圖心旺盛,壯志未酬,豈肯輕易言退。謝長廷面臨更寬闊的大陸舞台,正要大展身手,區區台灣政壇,拘束不了他的,但他肯定需要台灣和民進黨作為他的立足點和籌碼。
蘇貞昌正在圖謀2016,但是,他的對手,前有蔡英文,後有謝長廷,選戰策略,既要考量面前的國民黨,也要伺候背後的美國、日本,如何拿捏,讓蘇貞昌費盡思量。
面對時代的興替,有些人難免顯得瞻前顧後,但每一位從政者最好都記住一句話:一個政治人物若不能創造時代,就必然被時代所淘汰!